探索“先试用后转化”,加快专利成果“落地生金”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21日讯 20日下午,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青岛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知识产权进高校暨青岛理工大学专利成果对接会”在学校综合服务中心305会议室举行。现场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并进行了海洋混凝土防护技术、工业降噪系统等领域专利成果路演。

活动现场,青岛理工大学与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署《关于建立专利快速预审服务联系点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共享特色资源,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在专利快速预审、专利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加强沟通交流,建立需求对接、定期通报、点对点沟通机制,持续提升联系点工作成效。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签署《青岛市区域定向专利许可试点协议》,双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有效发挥青岛区位便利、具备较大承载能力等优势,充分释放青岛理工大学科教融合优势,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产学研平台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推动青岛理工大学教学科研和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青岛理工大学成为首家与青岛市签署区域定向专利许可试点协议的高等院校。

此外,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赵景波与青岛玺逸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华慧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一种改进DWA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专利许可转化协议,推动“先使用后转化”机制落地见效。

主题报告环节,青岛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家张远耕详细解读专利快速预审政策及实务操作,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合伙人贺敬虹围绕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运用作专题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专业指导。路演环节,学校智能建造、新能源装备、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科研团队集中展示了海洋混凝土防护技术、工业降噪系统、污水脱氮工艺等专利成果,并与10余家企业代表开展精准对接,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青岛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山东省专利转化“双试点”单位,现有有效专利3008件,其中国外授权发明专利484件。国外授权发明专利中,美日欧等高价值专利占比达32.2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稳居省属高校前三。学校在绿色建造、智能装备、海洋工程三大领域,形成了“专利群-标准群-产业群”的立体化布局。近三年,学校专利转化收益年均增长率达58%,2024年专利本地转化率达62.3%,2024年学校在专利开放许可和“先用后转”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面向青岛市企业免费开放许可了近60项专利技术,充分发挥了学校服务青岛的“理工担当”。今后,学校将围绕青岛重点产业链,通过专利快速预审服务联系点和青岛市区域定向专利许可试点等平台和渠道,探索“先试用后转化”新模式,引导并推动学校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落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