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27日讯 智慧大棚中香菇“破棒而生”、新质牧场里蛋鸡“住楼”、粮食烘干机日均烘干小麦720吨……今天,青岛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议在平度市蓼兰镇召开。
观海新闻记者在会议现场获悉,青岛市立足“畜渔蔬果菌”等优势特色资源,大力推行“果蔬进棚、鸡鸭上架、猪牛住楼、耕海牧渔”等设施化模式,全市设施种植面积达53.7万亩,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700余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全市25%的果蔬、90%的肉蛋奶和85%的水产品由设施农业提供,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连续三轮取得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设施种植、设施畜牧、设施渔业等持续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已成为青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与会人员观摩了青岛七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平度市粮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以及青岛金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现代设施农业项目,展示了育苗移栽机械、风送喷雾机、智慧菌菇方舱等智能设施装备,进行了现代设施农业政策解读和交流发言,展示了青岛现代设施农业的创新成果与发展蓝图,对下一步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的目标路径进行了深入交流。
高位推进 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增长点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近年来,青岛市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向设施农业要营养、要产量、要效益,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发展设施农业提出具体部署,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纳入《青岛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和市委1号文件,印发了《青岛市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青岛市建设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建立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构筑起支撑设施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青岛市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领域,建立起以设施种植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为主体,坚持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等“四新”引领,统筹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等“五化协同”,以56个重点项目为载体构建起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框架,与3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区互为补充,构建“36111”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年产粮食300万吨以上,蔬菜600万吨以上,肉蛋奶、水果和水产品分别100万吨以上)。
其中,设施种植面积达到53.7万亩,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700多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全市25%的果蔬、90%的肉蛋奶和85%的水产品由设施农业提供,年产量达406.4万吨,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连续三轮取得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整市获批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现代设施农业打破了气候、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全年生产,成为完善“36111”稳产保供体系的重要力量。记者了解到,青岛市“36111”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仅能保证全市1044万市民的农产品需求,还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60亿美元。同时,培育出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22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青岛农品”品牌影响力连续6年进入全国“十强”,农产品线上线下和出口市场总额突破千亿元。
项目支撑 提升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
“我们通过云平台布设农业模型算法,可根据实时数据形成农事指导建议和处方图,为农技人员田间管护提供参考,推动田间管理从‘靠经验’向‘靠数据’转型,实现病虫害防治效率、水肥利用率均提升30%左右。”在平度市粮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侯元江向与会人员介绍。
山东青丰种子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立足小麦、花生的良种繁育优势,重点实施小麦花生绿色生态高效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小麦花生新品种选育繁育项目和农耕文化创意传承基地建设项目3个项目。项目配备应用土壤墒情检测、气象预警、视频信息监控、水肥一体化、绿色病虫害防控等智能系统,实时采集光照、气象、墒情、苗情、虫情等十余项数据,并通过5G网络传输到云平台,打造起集粮油耕种管收、小麦良种加工、粮油产业展示于一体的粮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绿色增粮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设施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设施种植业,还包括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仓储保鲜设施和粮食烘干设施。
据介绍,青岛市聚焦畜牧、渔业、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领域现代设施农业,高质量谋划一批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以56个重点项目为载体,构建起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框架。
在设施种植业领域,七河生物科技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食用菌全产业链智能化管理体系,首创“国内工厂化制菌棒、国外设施化出菇、鲜菇就地上市销售”模式,菌棒出口占全国份额60%,年产值突破6亿元。
在设施畜牧业领域,金埘生态农业150万只蛋鸡存栏的现代化养殖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鲜蛋3万多吨,销售额达4.5亿元。
在设施渔业领域,4月17日,15万吨级的“国信1号2-1”交付使用,与两艘航母的排水量相当,大黄鱼平均月增重是同期传统模式的1.8倍。
在冷链物流领域,锐阳和鲁海丰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还利用中央奖补资金5572万元建成223处仓储保鲜设施,损耗率降低20%,每年为农户增收过亿元。在粮食烘干领域,粮食烘干设施198台(套),日烘干能力达2.18万吨。
创新驱动 打造现代设施农业新样板
“通过数字智能温湿控制系统、太阳能发电和空气能热源等技术,精准控制车间运行指标,菌种的培养基成品率接近100%。” 在位于蓼兰镇的七河生物菌棒智慧化生产基地,公司办公室主任陶晓元向与会人员介绍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AI运输机器人平稳叉起巨型菌包,丝滑倒车、遥控开门、精准落架……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的“赛博朋克”式场景发生在菌菇培育基地。陶晓元介绍,数字设施、智能科技的应用,将农业生产过程变成了精准可控的工业化流水线,科技感十足的菌菇车间生产效率不仅提升了3倍,还产出更美味、更适应消费需求的农产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青岛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技术装备升级,加快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坚持向技术要产能、向空中要土地、向创新要动力,高质量推进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建设,强化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加大先进装备推广力度。同时,创新使用高度透光均匀散射玻璃搭建新型温室,透光率大幅度提高至91.5%,每年可实现番茄连续采摘9个月,并率先在农业领域使用潜伏式搬运机器人,实现果实全自动搬运,提升50%搬运效率,节约人工成本2%。
新型温室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为传统大棚的6-8倍,已在20个省市复制推广。青岛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全领域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技术,高起点打造“青农云脑”,整合241类涉农数据,构建作物遥感识别、数字养殖等15个数字应用场景,实现涉农信息事项“一图速览、一网统管、一键直达”。
目前,全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5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和139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0%、劳动生产率提高50%。强化新型农业技术应用,运用无土栽培、肥水精准滴灌、赤眼蜂生物防控和牧光互补智慧养殖等新型设施农业技术,建成智能温室650个、日光温室4万多个,占地面积10万亩。总投资12亿元的2个牧光互补180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未新占土地,年产绿电2.4亿度,亩均增收1000多元。
青岛坚持集约化用地,建成全国首个6列12层蛋鸡舍、全省首个6层养猪楼房,亩均产能扩大4-12倍。加快种植业装备创新,鼎信阳光的“智慧菌菇方舱”,温度调节范围从5℃到40℃任意选择,显著提高了菌菇的生长效率,告别了传统农业中由于天气变化导致的产出不稳。锐之星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大葱育苗移栽机械实现了大葱种收全程机械化,亩均增加产量达3000斤,综合减少人工成本1500元以上。青岛宝辉源盛农机研发的风送喷雾机,农药喷洒覆盖率提升50%。科创信达的“母猪智能饲喂器”“养殖智能环控器”,实现精准饲喂与环境调控,节本增效显著。(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通讯员 张敏 冯志)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