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竞赛班的学生遇见中国科学院的专家,这场研学用“光”点亮科学梦想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6月10日讯  “以前只在课本里学到光学知识,没想到今天能在实验室里亲手操作仪器,看到不同物品的拉曼光谱,特别震撼!”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物理竞赛班的孩子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发出的感叹。

9日,该竞赛班30名高一学生在青岛能源所参加了以“光”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研究所展厅、聆听专题讲座、亲手操作青岛能源所原创单细胞分析/分选仪器等形式,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科学研究的魅力,拓展了科学视野、增强了动手能力,激发了探索未知、投身科研的热情。

在展厅参观环节,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了青岛能源所的发展历程、战略定位、科技平台与代表性成果,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实力与使命担当。随后,该所单细胞中心的两位青年科研人员以互动性极强的科普讲座,带孩子们走进了科学的世界。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 从这一日常问题出发,青岛能源所高级工程师郑晓姗引导学生进入光的科学世界。她以《你相信光吗?——从生活现象走向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深入讲解了两项与光密切相关、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要技术——拉曼散射效应、光镊技术。通过生动比喻和丰富案例,郑晓姗向学生们展示了光如何帮助我们“听懂物质的秘密”,也启发了大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

青岛能源所工程师阚凌雁则以《从奇思妙想到科学利器》为题,系统讲述了科研仪器从概念构想到工程实现的全过程。她结合自身在光学工程领域的研发经历,详细介绍了单细胞中心自主研发的单细胞微液滴分选仪EasySort、数字化克隆挑选仪DCP、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等创新装备,展示了我国在高端科研仪器国产化道路上的探索与突破。她指出,这些设备服务于微生物组研究、微藻分子育种、细胞工厂筛选、生物资源挖掘、生物过程监控、抗感染精准用药、肿瘤药物筛选等广阔领域,真正实现了“从科学问题出发,自主设计、持续迭代、精准服务”的全链条创新。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分组体验了两项光学主题实验:《基于拉曼光谱的粉末识别》,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光谱特征,实现“长得像但本质不同”物质的识别,理解分子“光谱指纹”的概念;《基于光的单细胞/克隆筛选》,依托光致气泡原理在DCP平台上完成单细胞/克隆识别与分选,感受智能生物仪器的操作流程与工程逻辑。

活动最后,单细胞中心主任、研究员徐健表示:“开展科学教育、传播科学思想,是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尽的社会责任。希望同学们在这次研学中,不仅收获知识和体验,更能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将来有机会投身科研事业,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下一步,青岛能源所将继续“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依托前不久成立的绿色低碳科学教育创新联合体,联合科学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及社会力量开展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活动,搭建绿色低碳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桥梁,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厚植土壤。(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