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大学毕业典礼为何越来越会“整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最近,大学毕业典礼频频“出圈”。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典礼当天,校长孙其信配合学生花式“整活儿”,长达14个小时的直播,他全程陪伴,引得无数网友直呼“羡慕”。多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宿管大爷、食堂阿姨等纷纷登台。还有的学校把毕业典礼变成了演唱会,学生成为“大明星”,现场激情四射。

大学毕业典礼,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们在象牙塔里的“最后一舞”,要用一场盛大的告白,留下人生“独一份儿”的记忆。在毕业典礼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主角,体现着高校丰盈的文化与宽松的氛围,也彰显着大学精神。

大学校长形象的转变令人欣喜。在大众印象中,校长往往是不苟言笑的,跟学生有着不小的代沟。但从孙其信身上,人们看到了学校领导的另一面。他满足学生们的各种需求,甚至不忘给学生的小熊玩偶拨穗,为学生提供了丰沛的“情绪价值”。最近,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在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也被刷屏。他说:“东苑的瞿燕宿管阿姨要求你们进入社会记得要早点回家;北食堂的刘腾容阿姨希望你们记得按时吃饭,别老点外卖凑合;校园小巴的陈大国司机告诫大家,在人生道路上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安保队的柯瀚要求大家安全这根弦不能松;图书馆的林笑晗老师转告大家,母校图书馆永远是你的充电站……”这样的发言充满了温度,让学生发自心底地“为母校而自豪”“感觉被学校好好爱着”。

毕业典礼是一堂“公开课”,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从此之后,他们将由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身份,从学校空间过渡到社会空间。在走出校门之前,学生们很想听听校长、老师会说些什么,留下怎样的“人生指南”。这一堂课给予他们的激励不同凡响。

同时,新时代“大思政”的要义就在于: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成为什么”,而是让他们在美的浸润中,看见“自己能成为什么”。这也是毕业典礼频频变成演唱会的重要原因。当“道理”变成灯光下的一滴泪、编曲里的一段和弦、舞美中的一抹中国红,价值观的种子便在年轻一代的精神土壤生根发芽。

高校的毕业典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背后,是学生与学校的“双向奔赴”,是一次次的情感交融与心灵契合,是精神火炬的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