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表全省最高实力的科技项目同台进行“年度汇报”,青岛继续保持了龙头引领地位。
在6月27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青岛109个项目(人选)获得2024年度省科技奖,占全省授奖总数的37.6%。
在科技创新领域,青岛一直是全省的龙头——从2017年至今,在全省科学技术奖中,青岛获奖数量占比都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
这或许也也可以解释,会上8个典型发言中,山东16地市中,只有青岛作为唯一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
近年来,青岛锚定“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锻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打开科技成果转化通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山东省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01
青岛此次获奖项目包含青年奖3项、自然科学奖16项、技术发明奖18项、科技进步奖70项、国际合作奖2项。
数量提升的同时,获奖项目的质量也可圈可点。
一方面,由青岛单位牵头完成的为80项,占比达73.4%;21个牵头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等次,约占全省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由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项目,再次为青岛斩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这一项目突破了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信号解调精度,解决了微弱信号高精度测量难题。项目形成的系列产品在国家重大工程以及信息产业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撑了5G/6G通信、商业航天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的成效如何,最直观的体现之一是企业在获奖项目中的参与度。据市科技局统计,此次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参与的有51项。
例如,尚好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解决了我国传统果蔬食品干燥普遍存在的干燥效率低、干燥工艺及装备落后、高效干燥品质不稳定等行业难题,推动果蔬干制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近三年带动新增销售收入65.25亿元、新增税收1.2亿元。
涉海项目占比约四分之一,也是青岛获奖项目中的一大亮点。在青岛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海洋科研机构正发挥源头创新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科研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的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形成了系列国产化激光雷达装备,并广泛应用于海洋探测、气象防灾减灾、环境污染监测、低空经济保障、航空安全等领域,项目产值已超4亿元。
镭测创芯研发的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设备。
02
获奖项目“领跑”全省,正是青岛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线,从高质量科技供给到高水平产业发展的直接体现。
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青岛近年来强化科技创新统筹,组建了市委科技委,形成了集中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科技管理体系,并优化了科技计划体系,确立了进一步瞄准产业需求、突出产业创新的发展导向。
去年出台的科技强市行动五年计划,打造了科技政策体系的“总纲”。在此基础上,青岛配套出台了覆盖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科技创新、科技研发投入、科技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政策。
“一总多分”的科技创新“组合拳”,让青岛朝着2028年科技型企业数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省级以上科创平台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技术经纪人数量翻一番的目标迈进。
在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体系中,青岛一开始就认识到,高水平科创平台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源头,也是面向产业创新需求、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协同的重要载体。
截至去年底,青岛已累计建设347家各级重点实验室、1000余家各级技术创新中心和百余家各级新型研发机构。
通过做优做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生态、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青岛城市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此次获奖项目中,来自青岛能源所等高能科创平台的项目纷纷突破了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带动。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科研团队。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产业创新。青岛正高质量建设“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涵盖40个细分赛道。通过本次省科技奖不难看出,青岛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加。
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能源、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等多个青岛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重点方向。
这些项目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规模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印证了科技赋能产业的乘数效应。
03
在科技创新和与产业创新融合的过程中,成果转化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也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新型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青岛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4年,青岛专门出台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链”。
在这条“生态链”上,青岛瞄准了三个“关键”:用好关键群体、护航关键环节、补充关键要素。
让技术经纪人这个关键群体扩量提质——青岛累计培养了2200多技术经纪人,在常态化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征集成果和需求的基础上,他们不断“撮合”交易。仅一年多的时间,技术经纪人们已促成“校企牵手”合作数百项。
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保驾护航——青岛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省成果转化联合体、产业化基地、中试示范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用环环相扣的服务确保环节之间衔接和过渡“牢固”,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脱钩”的风险。
用好科技金融这个关键要素——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青岛出台科技金融专项政策,深化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构建了多层次、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今年以来,青岛已投放科技信贷超800亿元,为科创成果的转化落地提供了“真金白银”的“耐心陪跑”。
青岛常态化举办“科创融通•科技金融赋能企业培育”金企对接活动。
青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正加速从“技术高地”向“产业高地”跃迁。在山东建设科技强省的进程中,青岛正构建“硬核”技术加“软性”生态的双轮驱动模式,持续打通产学研的堵点、激活创新要素的活力,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