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专题调研这一产业,三大国家级集群定义青岛制造新高度!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智能装备,高端制造业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是制造工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高度集成和融合创新的体现。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3.2万亿元以上。

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智能装备是聚焦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

6月30日,市委书记曾赞荣调研督导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青岛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抢抓机遇,积极作为。青岛正选择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方向聚焦发力,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装备产业高地。

01



三大国家级产业集群高端引领

“中国制造”大规模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进程中,智能装备产业迎来了跃迁发展的时代机遇。

一方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与加持,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支撑下,智能装备产业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青岛有扎实的制造根底,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对转型升级需求有着精准的掌握,选择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方向聚焦发力,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轨道交通装备是青岛获批的首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国内正在推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正是加速推动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最大利好。

此外,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群的崛起,为城际车辆以及中低运量制式车辆的需求提供了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青岛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是,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让越来越多青岛标准成为中国标准乃至世界标准。

图片

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碳星快轨”。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正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该中心已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建“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前沿实验室”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铁创新中心”,专注于先进制造与运载系统领域的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组织和培育,为高速列车国创中心及整个行业提供技术源头供给。

经略海洋,装备先行。北纬36度被认为是船厂选址的黄金地带,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正是这一产业纬度的重要坐标之一。

目前,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已聚集海油工程、北海造船、海洋石油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船舶海工制造为龙头、配套产业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图片

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一派繁忙,多艘大型船舶在建、维修。

全球市场需求激增,中国造船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增长,为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2024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一产业集群,不仅关乎产业发展,也是胶东半岛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青岛都市圈内产业链价值链互动耦合,迈出的关键一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智能检测装备领域,精密仪器仪表就是极其重要的”,能够以计量能力的提升,带动智能制造技术的突破,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位于高新区的青岛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已集聚上下游重点企业近30家,力争打造“北方仪器仪表产业总部基地”和“全国仪器仪表创新示范窗口”。

图片

位于高新区的艾普智能仪器

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青岛仪器仪表集群成功入选。目前,该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海洋仪器、电子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仪、离子色谱仪等国内领先,产业营业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超过17%的高速增长。

02



细分赛道全面发力

在三大产业集群之下,青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将重点锚定在中低运量制式车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等细分赛道力求突破整机、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制造。

半年的时间,相关细分赛道的产业正全面发力。

在中低运量制式车辆赛道,青岛地铁集团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在青岛地铁1号线正式上线,引领我国地铁列车实现轻量化、绿色化全新升级。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赛道,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华通集团在深圳签署青岛造船厂投资合同,计划总投资约10.3亿元,共同推进青岛造船厂升级改造,共建青岛海洋装备制造基地。

北海造船自主研发的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已获得国际订单,其碳排放量较传统船舶降低40%。海油工程青岛基地承建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油气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智能检测装备赛道,以龙头企业为支点,产业链呈现协同发展势头。625日,2025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推出智能检测装备产业链专场对接会。海克斯康现场抛出最新技术需求,外地企业携创新项目路演,精准对接环节让上下游企业优势互补,碰撞出创新火花。

图片

海克斯康双智赋能中心。

这些细分赛道的蓬勃发展,不仅验证了青岛智能装备产业的技术实力,更展现出从单一产品创新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的转型路径。随着各领域标杆项目的落地,青岛正构建起覆盖研发设计、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03



精进产业价值“溢出”

智能装备产业,全面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诸多领域,其释放的价值“溢出”,又将延展出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甚至新产品的出现,吸引新一轮上下游关联企业汇聚,形成新一轮产业空间上集中分布、生产上密切协作的格局,进而对城市经济效益产生倍增影响。

从此次调研督导的企业中,不难看出青岛的智能装备产业的生态越来越完善,新的细分赛道、新的优秀企业不断涌现。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聚焦关键核心系统产品的自主创新研发。去年以来,自主研制4大类10余种关键核心系统产品助力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全球首台耐低温加氢机器人系统正式“上岗”,国内首个时速120公里地铁电驱机械制动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扎根仪器仪表行业,聚焦颗粒检测和气体检测细分领域,在环境监测、洁净检测、计量校准等行业寻找应用场景,研究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检测仪器。

青岛艾普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深耕电机检测领域,始终以创新为引领,加强自主研发,已攻克核心技术近百项。通过研发快速无损技术替代传统的耗时有损质量控制方式,创新性地将原先只能在实验室才能开展的质量检测方式引入生产线。

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新总部大楼及数字化工厂刚刚在其数字化产业园正式启用。目前,科捷智能自主研发的模块化智能产线正以每月1.2万台的速度下线核心产品,聚焦智能物流、智能仓储、智能工厂业务,提供的智慧化方案已服务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科捷智能数字化产业园。

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是锻压机械研发与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中锻设计院中试基地项目,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应用,赋能智能锻造装备研发、测试、生产全流程提质增效。

大牧人机械(胶州)有限公司,是专注畜禽养殖设备研发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投用的研发及制造中心二期项目新增国家级实验室平台,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

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电气环保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企业自主研发的输渣设备AI系统,能够实现固废环保处理的“无人值守,智慧运营”。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的深刻变革,青岛以创新为引领,以应用为导向,正在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装备产业生态。随着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青岛智能装备产业必将释放更大发展动能,不仅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支撑,更将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贡献青岛方案


记者|刘兰星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