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23日讯 末日将至,人类能否扭转残局?20世纪意大利经典作家、奥斯维辛集中营174517号囚犯普里莫·莱维的科幻小说代表作《形式缺陷》近日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以20个写于“全世界最颓废的时期”的光怪陆离的故事,描摹理性沉睡时产生的怪物——人类文明与道德世界的形式缺陷。
[意大利] 普里莫·莱维 著 温爽 译 译林出版社2025年7月
【内容介绍】
《形式缺陷》是普里莫·莱维的第二本科幻短篇小说集,也是他首次使用真名出版的科幻集,故事创作于1968年至1970年,莱维称之为“对我个人、意大利,乃至全世界而言最颓靡的时期”。
在这本书里,叫作“砰砰”的圆柱形小玩意儿可以让人立即毙命且杀人不见血,“零售或一盒二十支批发”均可;令人焦虑的黏稠水会逐渐让植物和动物失去生命活力直到死亡;植物决定造反,不再为人类净化空气;一对小夫妻在额头上纹了广告语,也为之付出代价。在其中最动人的故事《一路向西》中,通过研究旅鼠这种啮齿动物和巴西某即将消亡部落的神秘自杀倾向,一位科学家试图探寻动物和人类生命意志消沉的答案。
本书初版介绍里这段话疑为莱维本人手笔:“然而,我们已别无选择。我们无法回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再一次,唯有科技才能恢复行星秩序,修补‘形式缺陷’。面对这些紧迫的问题,政治议题都显得微不足道。……人类,作为自我的创造者、理性的发明者和唯一的掌控者,终将找到方法,在‘一路向西’的步伐中及时停下来。”
【编辑推荐】
末日将至,人类能否扭转残局?
20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写于“全世界最颓废的时期”
20世纪意大利经典作家、知识分子,奥斯维辛集中营174517号囚犯普里莫·莱维科幻小说代表作,《自然故事》姊妹篇
我们生活的世界出现了裂痕——一个或大或小的缺口,那是一种“形式上的缺陷”,我们的文明和道德世界,因这种缺陷,一个个失去了作用。……对我来说,在我前面提过的颠倒和“缺陷”中,纳粹集中营就是最大的一个,它是理性沉睡时产生的,是最具威胁性的怪物。
——普里莫·莱维
【名人评价及推荐】
他(莱维)是我们的标的, 是我们的楷模,是宁静和平衡的典范。在意大利,他在整体上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大屠杀。
——娜塔莉亚·金兹伯格
莱维的作品几乎处处闪耀着人类的尊严与价值战胜自毁病态机制的光辉……他的叙述一次次地展现出,人类如何拒绝被抹去。
——托妮·莫里森
(莱维)进入地狱却没有被吞噬,这不是英雄又是什么?
——詹姆斯·伍德
莱维的逝世使意大利失去了一位最杰出的作家……他是少数几位以温和的声音讲述自己大屠杀经历的幸存者。
——《卫报》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1919—1987),意大利作家、化学家,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是著名的“174517号囚犯”。
莱维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莫诺维茨营地被关押了11个月,直到1945年1月18日该营地被解放。在他所乘列车上650名意大利犹太人中,莱维是仅有的20名幸存者之一。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一直在化工企业工作。1987年莱维去世,官方认定其为自杀。
莱维著有小说、短篇故事、散文和诗歌,作品曾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莱维于1947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这是不是个人》,此后陆续出版《息战》《自然故事》《形式缺陷》《元素周期表》《扳手》《莉莉丝》《若非此时,何时?》《被淹没和被拯救的》等。《元素周期表》被英国皇家学会评为有史以来樶好的科学书籍。
译者简介
温爽,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与经济学博士,首届“金隄翻译奖”优秀作品译者,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教师。
【目录】
来自1987 年的信
防护
一路向西
合成人
遥 望
代理人
红色指示灯
唯尔蜜
出于善意
砰砰
创造性工作
我们的完美注释
名人苑
读心机
雷昆科——努特里斯篇
雷昆科——飞船篇
自我塑造
仆人
哗变
额上的刺字
至美是水
【文摘】
防护
收拾完厨房,启动洗衣机,玛尔达点了根烟,瘫在沙发上,透过面罩的缝隙,时不时瞥几眼电视。朱利奥在旁边房间里没什么动静,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做学校的功课。从走廊那头不时传来卢奇亚诺和小伙伴玩耍的嬉闹声。
电视是广告时段,屏幕上不厌其烦地播放着各种蛊惑、建议、谄媚的说辞:请购买A 牌开胃酒,B 牌冰激凌,C 公司生产的适用于各类金属的光亮剂,D 牌头盔,E 牌牙膏,F厂生产的服装,还有G 家出品的无气味关节润滑油以及H 牌葡萄酒……尽管姿势极不舒服,而且胯骨被身上的盔甲硌得难受,玛尔达还是睡着了,睡梦中,她觉得自己躺在公寓的楼梯上,人们从她身旁上上下下,却完全无视她的存在。楼梯口传来的恩里克走路发出的哐啷声让她醒了过来,绝对没错,她有本事从这栋楼所有住户的步履声中分辨出他的。恩里克一进家门,玛尔达便把卢奇亚诺的玩伴遣回了家,接着摆放碗碟准备晚餐。天很热,加上新闻里说最近陨石微粒雨不是很活跃,恩里克便掀起了面罩,全家人也都照做,这样吃起饭来要方便很多,用星型阀吃饭总是搞得一团糟,而且气味难闻。恩里克放下读了一半的报纸说:“我在地铁上碰见罗伯特了,咱们几个有一阵子没聚了,今晚他和埃莱娜要来看咱们。”
快十点时,两人到访,孩子们都已经睡了。埃莱娜穿着一套美标304 不锈钢制的华丽套装,几乎看不出来氩弧焊的接缝,铆工精细,铆钉头都铣磨过。罗伯特则穿了一身款式新潮的轻铠甲,侧腰处用法兰连接,出众之处是噪声极小。
“这是我三月份在英国买的,是的,是不锈钢的,所有密封都采用氯丁橡胶材质,绝对防水,而且穿脱方便,用不了一刻钟。”
“有多重?”恩里克顺嘴问道。
罗伯特笑了笑,没有半点儿尴尬。“ 瞧,这就是它的缺点。你们也知道,现在都在搞统一化,咱们这儿的共同市场已经开始了,但那边,在重量和尺码方面就有些滞后。我这身铠甲有六点八公斤,和标准差了两百克,但没人会发现的。不过,为了符合法规,我打算在脖领后面装上一个小铅块,反正也不影响外观。除了重量,所有厚度指标都是合格的。总之,我一直随身携带原产地证明和设计图,就放在标牌旁边的这个小开口里,看见了没?这是专门设计的。这些小点子能让生活变得简单一点儿,英国人还真是务实。”
玛尔达不自觉地瞧了一眼恩里克的铠甲:可怜虫,他绝不可能跑去伦敦买东西,他现在身上穿的还是多年前两人相识时的那套铁皮镀锌旧铠甲,目前还算体面,没有一点锈迹,但做保养可没少费气力!还有润滑,足足有十六个油脂润滑器,其中四个位置还特别隐蔽,保养时要是漏掉哪个或者某个礼拜天忘记上油,铠甲就会像苏格兰幽灵骑士一样吱嘎作响;油上太多也不行,会整得沙发和座椅到处都黏黏糊糊,像蜗牛爬过留下的黏液。恩里克似乎对此毫不在意,总是说他对这套盔甲有感情,想说服他换一套完全是白费唇舌,虽然玛尔达认为现在有不少既合规又实用,款式也大方的盔甲,分期付款的话并没什么负担。
玛尔达斜睨了一眼自己镜中的侧影。她并不是一个喜欢在美容院和发廊流连的女人,但如果能给衣橱里添置些新款服装也是挺不错的。毫无疑问,在内心深处她觉得自己还不老,尽管朱利奥已经十六岁了。玛尔达漫不经心地和其他人聊着。罗伯特一直是四人当中最出众的那个,见多识广,总有讲不完的新鲜事。他一直在试图捕捉她的目光,这让玛尔达心生涟漪,但只是单纯地追忆一下过往,他俩之间已经是十年前的旧事了,她心里很清楚,自己绝不会再与他或其他任何人发生纠葛了。事情已经翻篇,即便没有其他理由,这倒霉的强制防护规定还是让人不知道自己面对的人是老是少,是美是丑。人们的相互了解只限于声音和面罩深处投出的那道目光。她始终无法理解,人们为何会投票通过如此荒谬的法案,尽管恩里克给她解释过多次,微粒陨石是客观存在的危险,近二十年来,地球一直在穿越一个微粒陨石群,只消一颗不知从哪儿袭来的微粒就足以瞬间击穿人体,从而要了一个人的命。她从自己的思绪中回过神来,发现罗伯特正在谈论这个话题。
“你们也相信这个?嗯,如果你们只看《先驱报》的话那就不奇怪了,但你们要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胡扯。那些所谓‘天降横祸’的案例实在太少了,真正确认的不足二十个。其他全是脑溢血、心脏病或者一些意外事件。”
“怎么可能!”恩里克说,“上周报纸上还说那个法国部长没穿防护盔甲,到阳台待了一下就……”
“我给你们讲,这都是噱头,心肌梗死越来越常见,但这种结论对谁都没什么用处,在这个死人也得‘人尽其才’的世界,他们就是想利用一下这个事,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因为犯了心脏病死掉,但没穿盔甲,那死因一定是微粒陨石,反正总有爱逢迎的法医。但如果这人穿着盔甲死掉,那就还是心脏病,也没人会关注到。”
“难道所有的报纸都同流合污?”
“那倒不至于,可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汽车市场已经饱和,但装配生产线绝对不能停产。于是就想办法让人们穿防护盔甲,那些不听话的则关进牢里。”
这不是什么新闻,玛尔达以前就听过这个说法,还不止一次,看来,像罗伯特这样的聪明人也有谈资匮乏的时候,此外,聊些大家都知道的也比较安全,还可以避免令人尴尬的冷场。
埃莱娜说:“不过,我必须承认,我是很愿意穿盔甲的。并不是因为我读了什么女性杂志,我真的喜欢穿,待在盔甲里就像待在自己家里。”
“你喜欢穿是因为你的盔甲非常漂亮,对不起我刚才都没说,真的漂亮极了,”玛尔达真诚地夸赞道,“我从没见过设计如此精美的铠甲,跟量身定做的一样。”
罗伯特清了清嗓子,玛尔达意识到自己说了句傻话,虽然不算严重。埃莱娜笑了笑,并没介意。“的确是定做的!”她赞许地看了罗伯特一眼,补充道,“你知道的,他在都灵的造车厂有一些熟人……不过我不是因为这个才喜欢穿盔甲,任何盔甲我都喜欢。微粒陨石那套说辞我不怎么相信,其实压根就不信,为了让通用汽车发点财而编出这些故事更让人气愤,但……但我确实穿上就舒服,脱下就难受,有好多人和我一样,我向你们保证。”
“这说明不了什么,”玛尔达说,“他们也不是第一回生造出这种需求了,他们很擅长这个。”
“我不觉得我的需求是人为创造的;果真如此的话,谁知道会有多少人拒绝穿防护盔甲,或者穿不合规格的盔甲,人们根本就不会投票通过这个法令,甚至会发动一场革命。然而我……事实上,我感觉很……该怎么说?”
“很‘安逸’。”罗伯特插嘴道,语气带点调侃,很显然,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讨论这个话题了。
“什么?”恩里克问。
“像寄居在地毯里的虫子一样‘安逸’。挺难解释,而且有点像骂人,不过不是所有的虫子都像蟑螂一样让人讨厌。”
“总之,”埃莱娜继续说,“对我而言就是这样,我在盔甲里就像蟑螂躲在地毯里一样‘安逸’。感觉像在堡垒里做好了防御,晚上睡觉时我甚至都不愿意脱掉它。”
“可是要防御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防御一切吧。防御男人、风吹、日晒、雨淋。防御雾霾、污浊之气和辐射废料。防御命运以及一切看不见也无法预见的东西。防御脑子里的坏念头,防御疾病,防御未来,防御自己。即便没有那条法令,我想我也还是会买一套盔甲的。”
玛尔达察觉到谈话开始走向偏激,为了把话题引回到安全区域,她讲了朱利奥学校一位老师的事,这个小气鬼舍不得扔掉他已经生锈的盔甲,就用防锈漆把盔甲里里外外地刷了一遍,最后搞得自己铅中毒。恩里克则讲了洛迪省那个木匠的事,他因为经常淋雨,铠甲上的螺钉锈死了,正赶上他有个浪漫之约,结果那姑娘企图用氧气切割机直接切开他身上的盔甲,导致这人进了医院。
道别时,罗伯特摘下手套握住玛尔达赤裸的手,这让玛尔达感受到短促而强烈的愉悦,她心底泛起一阵黯然又明亮的忧伤,却不痛苦。这缕忧伤后来在她的盔甲里回荡了许久,伴她左右,让她好些天都沉浸其中。
责任编辑: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