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日讯 “你看,这是园区改造前的样子。这里的前身是青岛丰衣纺织厂,我们接手时已闲置多年,园区内杂草丛生、人迹罕至,无法使用。我们2022年接手后运营后,对园区进行了全面清理、房屋整修等,开始吸引企业入驻办公。”在位于李沧区兴华路街道的华通都市新经济产业园,园区运营方负责人孙健指着展板向记者介绍园区的“前世今生”。
华通都市新经济产业园占地面积55亩,这里承载着青岛工业记忆,却也因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度成为荒芜之地。“沉睡”意味着这片55亩的土地不再有人来人往和企业运营,更不能产生效益,无疑是一种浪费。如何将如此规模的园区重新唤醒?
华通新经济产业园
首先便是对园区的定位。虽然园区位于老工业区,但是其位于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是其比较优势。“我们园区的东面是重庆路高架,西门是环湾路,南面是金水路。有了这些‘要道’,到市南、市北、崂山、城阳等区都在半个小时以内。”孙健介绍。
对园区优势进行研判后,园区的定位随之推出:以“工业遗存+产业赋能”重构空间格局,重点面向现代商贸、仓储物流、轻工业生产等业态开展招商。这一精准的方向,很快便有了成果,千忆食品、小山前食品集团总部、菲比体育等5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入驻率达90%以上,目前园区年产值约为3亿余元,就业人员超过300名,预计可实现年税收一千余万元。
与招商同步,是对园区的重新打造。2023年起,园区进行了路面硬化、配电室改造、停车位改造等,园区面貌焕然一新;对园区零散场地进行集约规整,化零为整,对园区内1.26万平方米旧厂房进行翻新升级,同时新建2处厂房,新增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对沿街门头进行改造升级,打造1700平方米的沿街门头商铺,重点针对品牌展厅、新能源汽车等方向开展招商。
青岛千忆食品公司在园区内打造了全天候低温卫生可控的全透明开放式厨房和冷库。通过玻璃窗,记者看到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手作汤包。包好的汤包放入冷库,在凌晨自此发往千忆食品的40多家门店。“这是我们创新的‘小店鲜配’模式,这个模式需要生产线的流畅和配送的便利。选择这个园区,就是看好这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可以使我们的产品快速、新鲜地抵达各门店。”青岛千忆食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样看中园区“比较优势”的,是青岛小山前食品有限公司。2024年,其入驻园区,按照其要求,园区为其量身打造了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新厂房。作为一家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其计划年内在青岛成立60家门店,预计全年营业额达到3亿元-5亿元。待厂区启用后,这里将成为企业自自有基地将农产品运输进入青岛后,加工和销售至线上线下店的重要阵地。不仅如此,引入小山前公司后,园区将围绕该公司招引食品加工、直播电商、仓储物流等类型企业入驻,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造园区特色产业。
“作为胶州湾东岸科创新区的重点项目,我们将持续发力,把园区打造成青岛市区北部集智能仓储、分拣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新经济园区。”孙健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