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书写山海情深的“雪域答卷”

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积极开展产业、民生、智力援藏,累计签约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个,培训当地人才6000余人次,为桑珠孜区发展加力赋能——

书写山海情深的“雪域答卷”

盛夏时节,太阳从大山深处升起,照耀在金色的年楚河上,群峰环抱下的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沐浴着阳光苏醒。

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走出公寓,奔赴各自的岗位,记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桑珠孜区——在江当现代生态产业园青稞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生产线上,特色农产品黑青稞“变身”酱油、醋、糌粑等深加工产品;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戴着氧气管的青岛“辫子医生”推开手术间的大门进行术前准备;青岛小学的VR教室里,藏族孩子们坐在崭新的电脑前,在屏幕上描绘着他们眼中的世界;在城北街道、幸福社区、德勒社区,藏族同胞们走进青岛援建的便民服务中心,享受着优质的便民服务……

由青岛援藏招引的黑青稞深加工项目一期落地江当现代生态产业园。

时间拨回三年前,2022年7月,也是这样一个盛夏,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从黄海之滨出发,响应雪域之巅的召唤,从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组手中接过了对口支援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接力棒”。

三年光阴流转,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同日喀则桑珠孜区各族干部群众辛勤付出、接续奋斗。在这片代表着“梦想成真”的沃土上,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件件民生实事相继完成,一幅幅山海情深的动人画卷徐徐展开。

变“输血”为“造血”

聚焦特色产业精准援藏

沿318国道行驶,来到桑珠孜区曲美乡西南部的河谷川道,一望无际的饲草田中,燕麦草的青苗正随风摇曳,独具特色的“林卡营地”坐落其间。沿着宽阔的硬化路面走进村庄,公共浴室、助老食堂、彩绘文化墙和藏式民居共同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画卷。

村党支部书记达娃自幼在这里长大,在他的印象中,曾经的拉贵村,路是狭窄泥泞的土路,墙是高低不平的“牛粪墙”,村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青稞和低品质的饲草。

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周庆强介绍,种植青稞,拉贵村相比其他地方缺乏比较优势,但由于周边畜牧业发达,饲草需求量较大。针对这一特点,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确定了“饲草小镇”的发展路径,试验示范燕麦草新品种15个,带动核心区亩均增产400公斤,并投入400余万元建成可存储干饲草1000吨的饲草库1座,让每家饲草种植户的年收入平均提升2万元。同时,结合拉贵村作为日喀则的“西大门”带来的文旅资源,投入1650余万元完成村委会、澡堂、路灯、道路硬化、林卡营地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吸引“过林卡”的客人超万余人次。看着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选择了回到家乡安居乐业。

产业发展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产业援藏的关键一招,在于抓住“特色”二字,做足文章。拉贵村向“饲草小镇”的成功转变,是青岛依托桑珠孜区资源禀赋,精准开展产业援藏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按照“桑珠孜所需、青岛所能”,变“输血”为“造血”,积极助推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大力推进青稞深加工、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发展,累计签约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3.26亿元的黑青稞深加工项目一期落地江当现代生态产业园,并实现竣工投产;总投资10.7亿元的中国电建江当50兆瓦、华电曲美90兆瓦、国电投江当9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年均提供清洁电能2.9亿千瓦时,见证着桑珠孜区“光伏+生态”的全新布局,构建起生态保护修复、清洁能源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高效融合的“青岛样板”……

就业援藏是产业援藏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发展改革和经信商务局副局长于滨介绍,三年来,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投入360万元扶持藏式服饰、唐卡等7家民族手工业企业设备升级,争取2家企业升规纳统,惠及并带动群众就业500余人次;在江当产业园配建青稞产业公共检测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7家农村合作社、加工企业增收,更多农牧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携手开启了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助力提升民生福祉

打通居民幸福感“最后一米”

6月21日上午10点,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外科手术间,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戴世友头戴氧气管,和团队一同开展骨关节置换手术;在他们的隔壁,曾在青岛跟班学习的藏族麻醉医生扎西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麻醉手术科主任毕燕琳的指导下,为一名即将手术的藏族阿妈进行麻醉;71岁的普珠前一天刚刚接受右膝关节置换手术,已经可以在器械的辅助下行走;而在病房的窗外,青岛援藏历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床位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三个翻番,为桑珠孜区中心医院争创“三乙”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着力提升桑珠孜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开展“组团式”帮扶,为医院带来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转诊频率显著下降。针对高原地区多发疾病,推动实施“山海相拥·大爱同行”高原疾病救治项目,累计在青岛和桑珠孜两地为130名患者实施手术解决病痛。聚焦西藏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新建及改扩建21个村级卫生室,桑珠孜区村级卫生室达标率提高13个百分点。同时,联合海尔生物医疗,助力桑珠孜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落地。

下午4点,桑珠孜区青岛小学响起下课铃声,藏族孩子从先进的VR教室飞奔向崭新的操场。这所学校于2022年6月启用,目前,已有3个级部473名学生就读,有效缓解了周边学校的学位压力。

藏语文老师普布次仁已在日喀则从教15年,在他看来,青岛对桑珠孜区的教育帮扶,不仅带来了硬件设施上的提升,更带来了学生精神面貌的提升。“学生们更加活泼、自信,视野也更加广阔了。”

漫步在整洁的走廊上,青岛与西藏的元素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德吉旺姆骄傲地说:“今年暑假,我就要去青岛看大海了!”这所以“青岛”命名的学校,将对大海的向往深植在了藏族孩子的心中。

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杰介绍,依托青岛小学,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在西藏率先启动了首个STEM科学课程研究课题、首个小学STEM科学课程,桑珠孜区被教育部认定为西藏唯一的科创赛事基层组织单位,高素质教育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成,日喀则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两地人民“越走越亲”

“三交”工作凝铸援藏共识

经济上的帮扶,只能影响一时一域,只有根源上的理念之变,才能真正将发展的种子播种在日喀则广袤的大地上。

除了“能给桑珠孜带来什么”,“能为桑珠孜留下什么”也是每一名援藏干部人才的必答题。

为此,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坚持“智力输血”“授人以渔”,安排资金1415万元,培训当地人才6000余人;首次从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抽调11名医生,到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9个月“体悟式”跟班学习;创新打造“山海大讲堂”教培体系,累计组织培训30期,受益教师超过8000人次;联合海慈医疗集团等开展远程医疗授课、会诊27次,推动全区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桑珠孜区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的人才团队。

这是两地携手并进、共创未来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地深化合作,促进资源互通共享的深刻探索。在日喀则和青岛两地,官方、民间、商业往来越来越热络,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加密切。

在青岛援藏组的组织下,两地持续开展“三交”活动,切实增强藏族同胞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邀请青岛知名美术家、书法家、非遗项目传承人、文旅网络大V等进藏,开展“青岛文化西藏行”活动,同时邀请桑珠孜区艺术团、非遗项目传承人等90余人次赴青集中举办文艺演出、非遗产品展示交流、唐卡展等“西藏文化青岛行”系列活动。推动青岛地铁“日喀则”号开通运行,加大援藏工作宣传力度,深入推动青岛与桑珠孜两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从4月27日开通至今累计运载乘客75万余人次,预计整个运营期间覆盖乘客超260万人次。

在为期三年的援藏过程中,青岛援藏干部人才们也在与日喀则一同成长。宿舍床旁的氧气瓶、案头写满工作日记的笔记本、一篇篇讲述思念与担当的家书和日记,见证着援藏干部们克服困难、扎根桑珠孜的岁月。

2022年8月,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刚刚进藏半个月,日喀则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日喀则市副市长,桑珠孜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领队王东岳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只要在藏一天,肩上的担子使命就一刻也不能放下。”带着这样的担当,援藏干部们来不及适应高原环境带来的不适,第一时间参与到抗疫工作中。2022年10月29日,日喀则市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结合对桑珠孜区的了解,青岛援藏干部人才立即启动全域乡街调研,并形成了援藏工作思路和三年工作计划,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拉脱奇(谢谢)”“来赛来赛(好的)”“阿舅(大哥、大叔)”……在一次次深入乡镇、村庄中,青岛援藏干部人才与藏族同胞沟通越来越顺畅,交融越来越密切;在这座位于祖国边陲的城市里,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正在桑珠孜区这片“心想事成的地方”实现劳有所得、住有安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梦想。

巍峨雪山,见证着跋涉的足迹;大江浩荡,诉说着倾情的奉献。当下,一幅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产业发展的壮美蓝图正在日喀则的大地上徐徐展开。未来,青岛援藏干部人才还将传承青岛援藏光荣传统,继续以实干实绩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时代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青岛日报2025年7月2日1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