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方式日趋多元!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对网购用户开展专题调查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日讯 近年来,随着网购平台不断拓展,“线上+线下”模式更新迭代,网购消费已成为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为深入了解青岛城乡居民网购消费情况,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对全市120名网购用户开展专题调查。结果显示:网购方式日趋多元,有效拉动消费增长;持续刺激消费需从三方面精准发力。

一、网购消费特点

(一)以商品类消费为主,网购整体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商品类消费占网购消费的比重为74.7%,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是:服装鞋帽家纺类(27.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16.6%)、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11.2%);服务类消费占网购消费的比重为25.3%,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是:餐饮服务类(30.6%)、教育培训服务类(14.6%)、健康养老服务类(12.2%)。消费者对网购体验的满意度和评价总体较高,给予5分(满分,下同)的占28.3%,4分的占45.8%,3分的占20.8%。其中,给予满分评价最多的方面分别是“节约购物时间,随时随地可以购物”(占比66.7%)、“网购商品(服务)种类丰富”(占比62.5%)、“网购APP、小程序易于使用”(占比53.3%)等。

(二)网购商品普遍比实体店便宜,有效促进消费增长。网购商品或服务因门店租金、人工费用等成本较低,比实体店更具价格优势。调查显示,仅有7.5%的受访者认为网购价格不如实体店便宜,50%认为网购比实体店便宜10%以上,21.7%认为网购便宜10%-20%,13.3%认为网购便宜20%-30%,7.5%认为网购便宜30%以上。网购缩短了居民和商品之间的距离,扩大了居民购物的范围和品类,对刺激消费起到积极作用。调查同时显示:网购用户中,认为网购使生活消费支出有所增加(增加 20%以内)的占42.5%,明显增加(增加 20%以上)的占13.3%,合计占比达55.8%;认为网购对消费支出几乎没有影响的占33.3%,认为网购使生活消费支出减少的占10.9%。

(三)网购方式日趋多元,高学历者更青睐即时零售和跨境电商。即时零售,如餐饮外卖、“宅急送”等,具有“线上即时下单、线下即时履约,依托本地零售供给、满足本地即时需求”等特点,为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提供较大便利。直播带货,如淘宝直播、“与辉同行”等,以互动性、便捷性、体验感、主播效应为特点,带动居民网购热情不断高涨。跨境电商,如天猫国际、亚马逊等,整合销售平台,为居民提供海淘渠道,填补了国内消费者追求全球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空缺。数据显示:网购用户中,有过即时零售购物经历的占90.8%,其中即时零售购物金额占网络购物总金额的比例在15%以上的占34.9%;有过网络直播购物经历的占86.7%,其中网络直播购物金额占网络购物总金额的比例在15%以上的占39.4%;有过跨境电商购物经历的占58.3%,其中通过跨境电商购物金额占网络购物总金额的比例在15%以上的占31.4%。从学历来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中,通过即时零售、跨境电商购物的分别占98.1%、69.2%,比平均水平高出7.3和10.9个百分点;通过直播带货购物的占82.7%,比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

(四)网购消费性别特色鲜明。女性在网购时,通常精打细算,通过大额凑单实现免减等方式争取更大优惠。调查显示,74.7%的女性网购用户会提前规划消费支出、控制消费额度,而男性网购用户这一比例为68.0%,低于女性6.7个百分点。男性网购往往更加注重方便快捷,即搜即买,其购买力不容小视。调查同时显示,64.0%的男性网购用户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或服务,而女性网购用户这一比例仅为38.9%,低于男性25.1个百分点。从网购频率看,男性网购用户中,中高频率用户(每月网购6次及以上)占80.0%,女性中高频率网购用户占76.8%,男女基本相当。从网购品类看,男性主要购买服装鞋帽家纺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餐饮服务类等,女性主要购买服装鞋帽家纺类、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等。

二、意见建议

(一)稳就业促增收,精准施策提振消费信心。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稳定收入预期。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二是优化税收政策,释放消费潜力。对网购平台上的中小商家实施增值税减免,鼓励其让利消费者,通过价格优势刺激消费。

(二)重监管严处罚,切实保障网购质量。一是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商家虚假宣传、造假售假等的法律责任及赔偿标准,进一步约束商家行为。二是平台要切实承担起对商家的监督管理责任,通过建立信誉淘汰制和黑名单制等,对于信誉差、投诉多、恶意泄露用户信息的商家,应撤销其电子商务营业执照,保证平台内所售商品的产品质量。

(三)强布局促服务,推动多元电商高质量发展。强化与网络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加快布局和建设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搭建多样化对接机制,支持新电商加强对中小商户线上运营、品牌建设、投融资等方面服务。鼓励电商通过深入挖掘数据要素潜力,及时精准捕捉不同细分消费群体新需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奕宁 通讯员 王春华)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