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雨过后,正值金蝉出土旺季,胶州市立轩家庭农场负责人尉立轩靠着一股钻劲,从研究蝉卵孵化、考察树种、水土,到反复试验高产养殖方法,把金蝉养殖的亩产提高到约15000只,短短三年带动周边发展养殖面积2000多亩,把一只小小金蝉做成了大产业。如今,有着军旅情节的他,打算免费传授养殖经验,带动更多退役军人投身其中,一起把金蝉养殖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一个小时捡了300多只金蝉
6月30日20时许,在胶州市铺集镇铺上三村的金蝉养殖基地,只见成排的柳树枝叶繁茂、绿意盎然。天色渐暗,地面上陆续有金蝉破土而出,顺着树干缓缓向上爬。此时,多名村民正提着塑料桶、戴着头灯,在树丛间忙着采收金蝉。
为了防止金蝉爬到高处难采收,村民在树干约一米高的位置缠绕了一圈透明胶带。每当金蝉爬至此处,因抓不牢光滑的表面,便会自动滑落地面,方便及时采集。这一看似简单却颇为巧妙的小方法,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也避免了资源浪费。
“金蝉最集中的出土时间是20时至22时,过了这段时间,很多金蝉就开始褪壳。”尉立轩介绍,褪壳后的金蝉被他们称作银蝉,价格比没有褪壳的略低一些,金蝉、银蝉各有市场,需求都挺旺的。
摸索五年掌握金蝉养殖技术
“养金蝉,说起来容易,真干起来可是一门技术活。”尉立轩笑着说。1998年,他参军入伍,在中国军事科学院服役,2000年退役。退役后,他从事过多个行业,但始终没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直到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有人通过养殖金蝉致富的新闻,顿时眼前一亮。“这东西我们小时候常抓,市场需求大,价格也不低。”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机会。为了学技术,他跑到江苏、安徽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又买了一台显微镜,研究蝉卵的孵化过程和蝉蚁的发育变化。“别人空闲时看电视,我空闲时看虫子。”他说的轻松,其实背后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耐心。
刚开始家里人并不支持,可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干下去。他一边看资料一边实地试验,从水源配套,到土地位置、树种选择、密度管理,每个环节都不放过。早期他用的是竹柳,产量一般,后来换成黄金半垂柳后,亩产迅速提升。他还专门建立了一本数据台账,详细记录每批蝉卵的来源、树木品种、浇水频率、出土数量等信息,反复对比分析。用了五年的时间,尉立轩已完全掌握从种树到蝉卵孵化、从田间管理到出土采收的整套养殖流程。这一套摸索出来的经验,让亩产稳定保持在15000只左右,为他后续的规模化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金蝉养殖稳中有赚效益可观
“金蝉的出土期主要集中在6月底到7月中旬,一只批发价大约在1元左右,一亩地可卖1.5万元左右。”尉立轩介绍,今年金蝉价格比往年略有回落,收购价便宜了一成左右,但销路依旧稳定。他的客户遍布青岛、潍坊、日照、淄博等地,既有餐馆老板,也有冷冻加工厂,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目前,尉立轩在杨家庄村、于家庄村的金蝉养殖面积已扩展至200多亩。在他的带动下,周边高密、诸城等地村民也开始尝试养殖,金蝉养殖总规模已突破2000亩,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养殖链条。
“其实金蝉养殖的投入并不算高,主要花费在树苗、蝉卵、土地流转和人工管理上。”尉立轩说,一亩地的综合投入大约6000元左右,包括蝉苗费用、柳树种植、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平时的管理主要是除草、灌溉和打药。金蝉的养殖周期一般为两年,但蝉卵播种后不仅头两年为主产期,后续三四年还会陆续有金蝉出土,因此不需要每年都重新投入,效益更加稳定。
退役军人可免费传授养殖技术
从最初一个人摸索,到现在带动一大片区域参与,尉立轩的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共享这门养殖技术,尤其是面向愿意回乡发展的退役军人。“很多战友退役后不知道干什么,有的想搞农业,但苦于没有门路。”尉立轩说,通过自己这些年的积累,他愿意提供技术支持。
尉立轩说:“只要你是真想干,我一分钱学费不收,从头教到尾。”种什么树、选什么苗,蝉卵在哪里买、土地怎么改良、水肥怎么管理……凡是愿意尝试的,他都会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他希望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把这个特色项目做大做强,形成真正属于本地的“富民产业链”。(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记者 马丙政 文/图)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