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 “智造”山东背后的人才密码

中国创造的壮阔征程中,山东“智”造犹如一支挥毫泼墨的劲笔。从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到“蓝鲸1号”钻井平台挺进深蓝;从潍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柴油机,到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球90万家企业……山东智造正以“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隐形冠军”的精准突破、“数字引擎”的澎湃动能,在轨道交通、海洋装备、现代农业等领域为中国创造写下生动的注脚。

解码山东“智”造的核心密码,离不开“人”这个关键要素。6月27日举行的山东科技大会上,具有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服务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与一线科技人员的获奖比例均有所增长。特别是青年人才梯队培育效果更加显著,获得2024年度山东省科技奖的科技成果中,45岁以下第一完成人数量和占比均为历年最高。

这些数据生动说明,作为山东“智”造源泉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与一线科技人员正加速成长、活力迸发;而这种人才梯队的蓬勃生长与成果爆发,恰恰是山东“智”造持续突破的深层动力。

智造征途永无止境,创新浪潮奔涌向前。要让“人”这一核心引擎持续释放澎湃动能,将当前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持久领跑胜势,山东还需在三个维度上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找准“人才坐标系”,以精准定位构筑“产才融合”的引力场。山东工业基础雄厚,既有传统制造业的“压舱石”,也有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等“国之重器”的硬核领域,现代农业、海洋开发等特色赛道,更需在数字经济、绿色制造等新赛道抢滩布局。这就要求人才培养必须跳出“大水漫灌”模式,转向“精准滴灌”。

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胡家山沿海,依托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中心项目平台,进一步吸引海洋科研人才集聚,企业与科研院所“牵手”,大幅提升了新区水产苗种供应能力;以“国际动力城”著称的潍坊,依托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潍柴动力汇聚顶尖科研力量和产学研合作伙伴,组建了由百名青年博士与千名工程师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不断刷新内燃机热效率纪录。这种产业地图引导人才布局,人才集聚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正是破解人才供需错配的关键。

培强“人才生态圈”,以沃土良田滋养创新根系。人才如种子,离不开适宜生长的肥沃土壤。山东正着力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省级科技资金连续7年保持高强度投入水平,2025年达到145.2亿元,是2018年的4.5倍。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在济南落地,青岛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烟台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累计培育专利成果1050项,山东蓬勃生长的孵化器、加速器网络,以及日益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正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当科研人员在山东可以持有70%以上成果所有权,当青年科技人才3年内可享受不少于50项的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活动,山东沃土正以“阳光雨露”催开创新之花。

加大引才力度,以全球视野广纳全球智慧。在全球化人才流动新趋势下,山东既要保持“泰山学者”“齐鲁英才”等传统引才品牌的张力,持续提升“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海洽会”“海聚山东”引才活动品牌效应,更需在制度创新上展现新作为。比如,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在育才服务、激励保障上下功夫。德州创新推出的双向挂职、科技副职、假日专家等多种合作机制和用才模式,打破了地域与身份的限制,有助于人才价值在精准对接中充分释放。又比如,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20家试点单位以“创新能力+岗位匹配度”重构评价体系的创新举措,已然向着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桎梏迈出了坚实一步。

山东“智”造的进阶之路,本质上是人才价值的持续释放之路。只有当人才坐标系更加精准、生态圈更富活力、引才网络更具张力,创新创造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这,是人才驱动“智”造发展的山东实践,也是创新引领未来的生动答卷。(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凤一)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