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岛仅有的11名高级社会工作师之一,她12年来坚守在社会工作一线——
社工钟翠翠:助人自助的“六边形战士”
他们不是志愿者,却总忙碌在养老助残、关爱儿童、社会治理一线,用专业知识和暖心服务为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希望。
他们是社会工作者。目前,青岛有持证社会工作者1.6万余人,高级社会工作师仅11人,作为其中一员,钟翠翠12年来坚守在社会工作一线。
硕士研究生毕业至今,钟翠翠像一颗种子扎根基层土壤,从关爱“一老一小”到帮扶困难群体,从参与社区治理到赋能社工成长……秉持着“助人自助”的理念,12年来,她心怀热爱、步履坚定,在做深做精社会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一次“误打误撞”,与社工结下不解之缘
谈起与社会工作的结缘,钟翠翠坦言“加入这行算是误打误撞”。2007年,钟翠翠参加高考,并在录取时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坚持价值中立和非批判原则,尊重和接纳每个不同个体在生理、心理和价值观方面的独特性。”钟翠翠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本科毕业时,她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钟翠翠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启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
2013年,青岛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进社区,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钟翠翠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项目”,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入户陪伴、日间照护等服务。这个项目给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也让钟翠翠印象深刻。
此后,青岛市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不断向养老服务、青少年教育、扶残助残等多领域拓展,一大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2019年,钟翠翠加入市南区文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为副理事长。目前,中心为全市30余个社区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困难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开展基层治理、弱势群体关爱、慈善公益等活动数百场,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钟翠翠的办公室里,堆放着一摞摞档案盒,其中详细记录着每个服务项目的计划书、活动记录、活动评估及组员沟通、目标达成、参与者反馈等情况。钟翠翠说,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工团队会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案服务、开展小组活动,用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切实的变化。
满怀一腔热忱,敲开一扇扇“心门”
社会工作面临的是多元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基层群众诉求。独居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困难家庭……很多特殊群体由于自身处境容易产生极端心理,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面对这些群体,钟翠翠用一次次走访谈心、一次次出手相助,敲开他们的“心门”。
董阿姨家住金湖路街道,家中的独生女多年前因交通意外突然离世,承受不了巨大打击的她从此封闭自己,不出门也不社交。直到有一天,钟翠翠敲响了董阿姨家的门。第一次走访,钟翠翠被拒之门外。她没有放弃,之后又带着大学生志愿者多次上门,教董阿姨用智能手机、帮忙维修电脑。慢慢熟络起来后,董阿姨倾诉了自己的伤心事,钟翠翠则通过谈话开展哀伤辅导治疗。
看到董阿姨敞开心扉,钟翠翠发出了第一次活动邀请。那是一次插花活动,参加活动的部分老人跟董阿姨一样是失独老人。活动中,钟翠翠团队除了请老师教插花,还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和谈心环节。活动中,董阿姨受到了感染,“我发现身边也有‘同命人’,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取暖,还有一些心态比较好的伙伴,让我看到生活还有希望。”从那以后,董阿姨成了互助小组活动的常客。
如今,董阿姨成了一名志愿者,加入爱心编织小组,带头为困难老人、留守儿童编织围巾献爱心。“是翠翠把我从生活的绝望中拉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我希望能把这份关爱继续传递下去。”董阿姨说。
钟翠翠(右)组织开展“非遗悦银龄”老年人支持性小组活动。
钟翠翠和团队也十分关注困境儿童的成长。八大湖街道有一名12岁男孩,父母有精神残疾,孩子与外界接触少,缺乏安全感和沟通交流能力。钟翠翠和团队介入后,对男孩和他的家庭开展摸底分析,成立“社会认知成长小组”,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定期邀请男孩与同龄人一起参与职业体验和游学活动。经过半年的帮扶,原本内向拘谨的男孩慢慢变得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有些群体心里的伤痕或许永远不会愈合,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们点起‘一盏灯’,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困境,并让他们获得自我救赎、自我治愈的能力。”一次次服务中,钟翠翠对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扛起一份责任,深度融入社会治理
近年来,社会工作者不仅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发光发热,还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钟翠翠和团队也发挥专业优势,扛起责任担当,深度融入街道社区,穿起基层工作千根线、架起座座连心桥,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力量。
市南区鄱阳湖路2号是开放式楼院,老旧小区改造后,群众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卫生保持、停车秩序规范、公共设施管理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社区“两委”与钟翠翠的团队联动,推动楼院成立了小区自管会,去年11月又成立了业委会。“经过多轮入户调研和议事协商,我们广泛了解居民自治的意愿,让大家对自管会、业委会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钟翠翠介绍,团队还与居民共同拟定各项管理制度,精心策划文化体验等服务活动,让老楼院焕发了新活力。
今年4月,青岛市委社会工作部启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全市选取22个社区(村)作为市级试点社区,聚焦群众实际需求,设计实施更多“小而美”的服务项目,培育发展一批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组织,实施一批常态化长效化的服务项目,进一步提升社区“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面对多元复杂的基层治理难题,像钟翠翠这样的专业社工凭借其专业知识技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向,志愿者们则凭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积极的行动力协助社工开展工作,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有力推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培养专业队伍,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提起笔来能做项目策划、会写评估报告,拿起话筒会组织活动、主持节目,走进群众能回应诉求、解决问题……专业社工常被称为“六边形战士”。从事社会工作十多年,钟翠翠始终没有停下学习提升的步伐,2022年,她通过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评审,成为一名高级社会工作师。而像钟翠翠这样的持证社工,近几年在不断增多。
当下,伴随城市化、老龄化而来的社区治理、养老等问题凸显,对专业社工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低、项目难持续等因素,也让社工行业面临专业人才流失、储备不足等问题。
“目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仍然是社工机构维持运营的主要经费来源。一旦项目终止或缩减,社工机构就会陷入‘无米下炊’的困境。”钟翠翠表示,社工机构如何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这是各地社会工作都面临的难题。
社工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要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首先要允许机构有一定的市场化服务空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社工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深耕细分领域、做精服务品牌、加强宣传推广等方式,构建多元筹资机制。
“社工机构也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重视社工队伍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社工队伍。”目前,钟翠翠所带领的市南区文青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90后”“00后”为“主力军”。中心还与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开展人才培训和项目实训,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事业。
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近年来,钟翠翠获得山东省优秀社会工作者、齐鲁和谐使者等荣誉。“社工这个职业,不仅传递着社会的关怀与温暖,更在细微之处收获着服务对象的感激与信任。那些平凡却深刻的瞬间,就是我坚守初心、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钟翠翠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青岛日报2025年7月3日5版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