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3日讯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驰驱千里,荔果入阙,一骑绝尘,妃子展颜。可现实中,荔枝的故事没那么浪漫。每到荔枝季,总有孩子因“荔枝病”突发低血糖、昏迷送医,甚至危及生命。近日,青岛市市立医院检验科专家介绍,荔枝代表的不一定是甜蜜,更可能是两种潜伏的代谢毒素:次甘氨酸A(Hypoglycin A)与MCPG(α-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它们如隐形刺客,正悄悄影响孩子的血糖调节系统。
在印度的荔枝主产区,曾经有数百名孩子因吃荔枝引发低血糖而死亡。他们有个共同点,白天吃了大量荔枝,晚上却没吃晚饭。国内虽然没出现这种规模的悲剧,但每年夏天,急诊科和检验科都会遇到罹患“荔枝病”的孩子。
“荔枝病”是医学上对一种急性低血糖性脑病的俗称,常发生在儿童身上。通常是在空腹、晚上或者清晨突然发作,表现出呕吐、抽搐、四肢发软、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有些孩子来不及送医就已经陷入危重状态,严重时甚至会死亡。
荔枝吃起来很甜,怎么还会“低血糖”?专家提醒,这就得从荔枝里的特殊成分说起——次甘氨酸A和MCPG,尤其在未成熟的荔枝和荔枝核中最多。这两类成分会协同干两件坏事:
次甘氨酸A让肝脏"造糖"失灵,肝脏原本能在饥饿时制造葡萄糖(糖异生),但次甘氨酸A会直接"卡断"这个能力;次甘氨酸A和MCPG让脂肪无法"救急"供能,低血糖时,大脑可依靠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应急,但两者协同阻断了脂肪酸分解路径(β-氧化)。
此外,荔枝含大量果糖(占糖类80%以上),空腹食用后,果糖需经肝脏转化葡萄糖,过量摄入超出肝脏转化能力,同时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血糖骤降。
如何快速识别“荔枝病”?专家提醒,当孩子因为抽搐、昏迷被送进抢救室,检验科医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血查血糖。血糖显著降低 (通常 < 2.8 mmol/L,严重者 < 2.0 mmol/L) ,这是最核心、最紧急的指标。酮体 (Ketone Bodies)不升高甚至降低,这是区别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特征,表明脂肪分解供能途径受阻,大脑缺乏能量缓冲。游离脂肪酸 (FFA)可能升高,反映身体试图动员脂肪,但因β-氧化被抑制而无法有效利用。乳酸可能升高,提示组织缺氧,无氧代谢增加。胰岛素正常或偏低,排除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的低血糖。血气分析常显示代谢性酸中毒 (pH↓, BE↓) ,与低血糖和可能的组织缺氧有关。肝功能 (如AST, ALT)可能轻度升高,反映肝脏代谢功能受损或继发性损伤。
为避免“荔枝病”的发生,请家长务必注意:避免空腹食用,尤其不要让孩子在饥饿状态下大量吃荔枝;控制食用量,儿童单次≤5颗(约100g果肉),全日总量亦不超过;注意食用时间,避免在晚餐吃得少或不吃后睡前食用大量荔枝。 食用荔枝后,应确保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家长要关注特殊人群,年龄较小的儿童(特别是3-7岁)、身体消瘦或有低血糖病史的孩子风险更高,需格外谨慎。市民应选择深红色、果蒂鲜绿、无青斑的成熟荔枝(毒素降低≥70%),未成熟荔枝中次甘氨酸A和MCPG含量更高,尽量选择成熟的荔枝食用。
专家提醒,荔枝再甜,也不能空腹多吃,尤其是儿童,一定要控制量并确保有主食垫底。如果孩子吃完荔枝后出现呕吐、抽搐、昏迷等症状,请立刻就医,并告诉医生他吃过荔枝。(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