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舍集”如何让城市更具“烟火气”?青岛这样做→

岛城多处便民摊位以“惠商、便民、秩序”多赢为切入点,在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的同时实现有效管理

“邻舍集”如何让城市更具“烟火气”

先行先试 有序推进

推动“试点”

●自去年9月份以来,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会同长江路街道、珠海街道先后在大旭山路、新华路等路段选取了8处闲置场地,陆续设立了“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

●在试点探索成熟的基础上,西海岸新区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截至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设置了20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可满足300余名商贩规范经营,惠及更多周边居民

制定“规则”

●今年4月份,城阳区发布惠商促消费“九支持”举措,聚焦特色商业街区经营业户广告招牌、商业宣传和外摆经营需求等9类宣传经营情形,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强化主动服务,进一步激发街区商业活力

●城阳区制发了《城阳区便民市场申报流程》,指导街道因地制宜利用小广场、边角地、空闲地等设置农副产品销售点、早夜市、潮汐摊位,为周边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最近,不少市民发现,一些便民摊位悄然出现在身边,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商户也“收获颇丰”。

地摊经济是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更是城市“烟火气”的直接体现,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在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的同时实现有效管理,确保“烟火气”与“秩序感”并存?青岛不少地方因地制宜,灵活通过政策引领、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等方式,力图寻求二者之间“更优解”。

“小地摊”,给供需双方带来“大方便”

最近几个月,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旭山路、新华路等道路上的“邻舍集”农产品自产自销潮汐惠农便民摊点投入试运行。当地农户在规划好的位置摆摊售卖自家的瓜果蔬菜,很多居民前来光顾,现场一派热闹景象。

西海岸新区一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

如何既让居民在“家门口”买到新鲜蔬菜瓜果,又让农户们安心合法地摆摊,还不给环境秩序“添堵”?为解决这一难题,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联合相关街道商讨,决定开展惠农便民摊点试点工作。

自去年9月份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会同长江路街道、珠海街道先后在大旭山路、新华路等路段选取了8处闲置场地,陆续设立了“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可容纳130余个摊位。在集市现场,“一人一摊”十分热闹,有的卖瓜果,有的卖蔬菜,居民驻足谈价选购,执法队员时刻叮嘱摊主自觉遵守秩序,文明规范经营。这些摊位的设置满足了农产品销售和市民消费的“双向需求”,有效疏导、规范了农产品占道经营问题,让城市“烟火气”充满“文明风”。

据介绍,“邻舍集”的名字来自西海岸新区的一句当地方言“邻舍己”,形容邻居之间互相亲近、互相包容,也寄予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者、农产品摊贩、周边居民如同邻居一般相亲相爱的美好期待。“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的设置坚持“因地制宜、规范有序、公平普惠、惠农便民”的原则,明确设置范围、时间范围、准入范围和场地要求。

在试点探索成熟的基础上,西海岸新区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截至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设置了20处“邻舍集”惠农便民摊点,可满足300余名商贩规范经营,惠及更多周边居民。

相同的场景也出现在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的潮汐摊点上。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周边居民有购物需求,自发到清晖路摆摊的摊贩人数众多,这也造成了位于清晖路上的水清花都小区出入口经常拥堵。为了让买卖双方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社区和综合执法部门将摊位引导到社区的一处空闲小广场上,建立了潮汐摊位,每天下午4点到晚上9点,商户可以在这里出摊,既解决了堵路问题,又方便了周边居民购物。在这个过程中,商户们自发担任起轮流管理员,督促大家共同打扫好卫生,在撤摊后还一片洁净于居民。

创新举措,为地摊经济“开绿灯”

政策是地摊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了充分激活城市活力,上海、杭州等不少城市都先行试水,纷纷出台相关措施,为地摊经济“开绿灯”。

2023年,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 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从过去对地摊的严格管控,转向科学引导与规范管理,旨在平衡市容环境与城市“烟火气”,让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有益补充。杭州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地摊经济松绑,将群众诉求、商贩生计和城市管理融为一体,联动多方主体,引导流动摊贩入点经营,打造出多个特色夜市,成为市民夜间休闲的热门去处。

位于市北区辽宁路的一处潮汐市集。贾臻 摄

青岛的多个区市也在政策上进行探索,为地摊经济赋能。今年4月份,城阳区发布惠商促消费“九支持”举措,以惠商、便民、秩序“三赢”为切入点,聚焦特色商业街区经营业户广告招牌、商业宣传和外摆经营需求等9类宣传经营情形,通过放宽政策限制、强化主动服务,在19个商圈和特色街区支持沿街空置网点设置招租广告200余块,支持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展外摆经营活动100余次,规范商业海报张贴500余张,进一步激发特色街区商业活力。

得益于惠商促消费“九支持”举措,位于城阳区正阳路核心商圈、占地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入驻商户超过700余家的水悦城,正成为年轻人聚集地及网红打卡地。

合理规划的外摆摊位,让城阳水悦城以及周边商圈聚起了更旺人气。贾臻 摄

要吸引年轻人聚集,个性化店招必不可少。在水悦城内,包括水疗馆、电影院、酒吧、餐饮店等一系列店招的个性化设计便充分利用了政策红利,极大提高了店铺辨识度,提升了客人的进店率。

而对于很多商户所担心的外摆经营审批手续是否会过于繁琐的问题,“九支持”举措更是明确,在自有场地的红线范围内,只要不影响人员通行和市容市貌,向辖区街道和执法中队报备后,就可以开展外摆经营。

现在,水悦城和其周边已经成为“城阳不夜城”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人流在外摆摊位上汇聚起城市“烟火气”,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活力。“惠商促消费‘九支持’举措推行以来,大大提升了水悦城街区的招商率,已有近30家新商铺进驻,街区满铺率已达到96%,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水悦城商业运营代表徐瑶琳说。

“我们在年初全面改造升级后,刚好遇上了‘九支持’举措,店铺增设了外摆摊位,拓展了经营空间,摆放商业海报,引流效果明显,收入比之前增加约30%。”餐饮企业“有位虾匠的小馆”负责人一边忙活一边告诉记者。

有效管理,让地摊经营“有章可循”

地摊经济的繁荣,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也是民生温度的体现。

业内专家认为,小小地摊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大命题,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要发展好地摊经济,必须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让地摊经济在有序中释放活力,在创新中实现升级。

科学规划是地摊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城阳区制发了《城阳区便民市场申报流程》,指导街道因地制宜利用小广场、边角地、空闲地等设置农副产品销售点、早夜市、潮汐摊位36处,引导2000余户占路商贩入市经营,为周边10万户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既实现了“社区增收、商贩入市、降低投诉”,又保障了商贩生计和群众生活。

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城阳区联合社区、物业创新建立“惠商暖心一米线”机制,在贵爵公寓商业街、康城路便民市场等6处区域施划“一米线”2400余米,与600家商户逐户签订《外摆经营告知书》,明确“线内规范摆、线外畅通行”的管理标准,既帮助商户规范经营,又保障市民出行便利,实现商户经营与城市管理的双赢。

城阳区在康城路便民市场等区域施划“一米线”,明确“线内规范摆、线外畅通行”管理标准。

为进一步释放执法温度,城阳区还推行柔性执法优化营商环境,制发《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2.0版)》,涉及不予处罚事项由98项增至142项,对经营业户占路经营、跨门经营等轻违不罚242起、免罚11.7万元。

记者点评

力度与温度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地摊经济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仅是小商小贩的生计所系,更是城市活力与“烟火气”的生动体现。

地摊经济门槛低、成本小,提供了不少创业与就业机会。琳琅满目的地摊商品,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方便了居民日常消费,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过,若管理不善,地摊经济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占道经营,影响居民正常出行;经营活动产生的垃圾,若不及时清理,容易破坏城市的环境卫生。

一边是城市“烟火气”,一边是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更优解,考验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也衡量着城市的包容与温度。

地摊经济要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者下足“绣花功夫”。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人流量等条件,合理设置地摊经营区域,同时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水电供应、垃圾处理设施等,为地摊经济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摊贩的经营时间、经营范围、商品质量、环境卫生等进行严格要求,并加强日常巡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对于地摊经济,应从单纯管理向“服务与管理并重”转变,积极倾听意见建议,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让城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青岛日报2025年7月4日3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