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岭街道山水名园社区:以“社区社工+志愿者”模式激活儿童科普夏令营活力

6 月 30 日至 7 月 4 日,山水名园社区社工室社工团队,联合共建单位志愿者打造的儿童夏令营温情收官。作为积极落实崂山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具体实践,本次夏令营将科普元素贯穿始终,五天里,40名社区儿童在社区社工的统筹组织和志愿者的贴心陪伴下,通过旧物改造、科技体验、安全实训等多元科普活动,收获了一段充满爱与成长的夏日记忆。

持证社工统筹 + 志愿辅助:搭建专业科普陪伴框架

本次夏令营由社区 2 名社工全程主导,从方案设计到流程落地深度参与。为积极响应崂山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满足基层民众的多样化科普需求,提升重点人群公民科学素质。” 的要求,她们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将五天活动划分为 “适应 - 探索 - 协作 - 展示 - 总结” 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融入科普知识。比如在旧物改造环节设置 “小组分工卡”,引导孩子明确角色的同时,讲解可回收物的科普知识;科学秀后设计 “疑问收集墙”,鼓励孩子理性表达对科学知识的疑惑,形成 “专业统筹 + 全员参与” 的科普服务闭环。12 名来自和睦邻、大疆教育、国信冰上运动中心、国信游泳馆、贝乐英语的志愿者则经社工岗前科普知识培训,负责活动记录、安全看护和个性化协助。

环保创意启幕:社工引导下的 “变废为宝” 科普

6 月 30 日开营首日,社工以 “垃圾旅行记” 情景剧导入,用童趣语言讲解可回收物利用原理,这正是落实崂山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中 “普及环保科普知识,提升居民环保意识” 的体现。志愿者们按社工提前划分的 “材料组”“创意组”“展示组” 分工,帮低龄儿童剪贴纸、带害羞的孩子融入讨论。当 7 岁的小雨提出 “塑料瓶做浇水壶” 的想法时,社工顺势引导小组完善方案,讲解塑料回收利用的科普知识。最终 32 件手工作品中,6 件被选为社区 “环保宣传展品”,背后是孩子们在社工引导下自主制定的 “家庭减塑约定”,让环保科普知识从课堂走向生活。

科技与运动齐飞:志愿力量托举科普探索热情

7 月 1 日的冰球与无人机体验中,社工王丹乐提前制作 “能力分层表”,按年龄和运动基础将孩子分为两组。此活动紧扣崂山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里 “加强青少年科技科普教育,培养科学兴趣” 的要点。志愿者中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按社工提供的 “基础动作分解图” 带低龄组练习,无人机工程师志愿者则在社工指导下,用 “闯关任务卡” 引导进阶组挑战 “空中运物”,过程中穿插无人机飞行原理等科普知识。社工全程记录观察,特别关注到平时沉默的小宇 —— 在志愿者 “一对一” 鼓励下,他不仅完成无人机起飞,还主动向社工展示操作成果,“这是他五天来第一次主动分享对科技的看法”,社工在工作日志中写道。

安全清凉同行:专业守护筑牢科普成长防线

7 月 2 日的防溺水课程由社工联合社区救生员志愿者设计,采用 “情景模拟 + 安全口诀” 形式。志愿者扮演 “溺水者”,孩子们在社工带领下练习 “大声呼救”“找漂浮物” 等技巧,同时学习溺水救援的科学原理。手工环节中,社工设置 “情绪小风扇” 任务,让孩子用颜料标注 “开心”“生气” 等情绪,志愿者则按社工教的 “共情话术”,主动与画 “乌云” 的孩子聊天,及时化解两起小摩擦,期间也融入了情绪管理的相关科普知识。

科学魔术与双语谢幕:多元力量共绘科普成长画卷

7 月 3 日的科学秀上,邀请了科学实验秀的志愿者通过多个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在互动或亲自动手中让参与者直观的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启发孩子的思维 ,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帮助和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把掌握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在实验过程中,社工提前与表演老师沟通,加入 “失败实验” 环节,引导孩子理解 “尝试很重要” 的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志愿者用社工准备的 “成长相册” 模板,记录每个孩子在科学探索中的精彩瞬间。闭营当天,社工组织 “收获树” 分享会,孩子们把 “学会合作”“不怕提问” 等在科普活动中的感悟写在叶片便签上,由志愿者帮忙贴成大树形状 —— 这棵 “成长树” 如今挂在社区儿童活动室,成为温暖的科普纪念。


本次夏令营是山水名园社区社工室的社工发挥专业优势、联动志愿力量,积极落实崂山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生动实践。下一步,社区将继续发挥内部社工团队作用,在 “四点半课堂”“亲子工坊” 中深化科普专业方法,让 “身边人服务身边娃” 的科普服务模式持续惠及更多家庭,为崂山区基层科普事业贡献社区力量。

责任编辑:刘琴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