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 | 亚洲“女栏王”黄潇潇:在跑道延伸处“接棒”

黄潇潇退役后,以山东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青岛短跨训练基地领队的身份,继续奔忙在培育青少年人才的路上——

亚洲“女栏王”:在跑道延伸处“接棒”

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的“战火”将燃。二十四载光阴流转,当全运圣火再次照亮广州,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期许在此刻交织。

24年前的广州,第九届全运会的朱红色跑道曾见证黄潇潇首夺全运桂冠,而这片田径场,如今正静候新一代健儿书写荣光:在6月举行的全国青年(U20)田径锦标赛上,刘凯在男子400米比赛中,以45.22秒的成绩成为国内历史第二人;在全国少年(U18)田径锦标赛上,青岛小将在400米项目上取得了3枚金牌……黄潇潇的弟子们,正从师傅的手中接过接力棒,在即将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上,向更好的成绩发起冲击。

同一座城,从第九届全运会到第十五届全运会,从“破茧者”到“育苗人”——黄潇潇,这位从青岛跑道“飞”向亚洲之巅的名将,将在广州画下一个关于中国体育薪火相传的完整圆环。

7月初,记者在青岛市体校采访了黄潇潇。此时的她作为山东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青岛短跨训练基地领队,继续奔忙在发掘下一个“黄潇潇”的路上。

黄潇潇(右)在指导年轻运动员训练。

黄潇潇的故事,不再仅仅关乎金牌与纪录,而是成为解读全运会如何在一代代运动员生命里刻下印记,又如何驱动着体育血脉生生不息的最佳注脚。

回望那条从第九届全运会延伸到今天的跑道,这位亚洲“女栏王”丈量着时光,也丈量着传承的重量。

从懵懂破茧到城市荣光

三届征程,五金三银加身——全运会的年轮,深深镌刻着黄潇潇的辉煌印记。

“破纪录?说实话,我当时跑完时根本不知道,是后来才确认的。”提及那个点燃她璀璨生涯的起点——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上打破女子40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的时刻,黄潇潇的语气里仍带着一丝当年的懵懂与惊喜。那一年,彼时年仅19岁的黄潇潇初登赛场便一鸣惊人,夺得一金一银,向世人宣告“天才少女”的横空出世。

这份“后知后觉”的荣耀,恰似全运会之于无数中国运动员的缩影:它既是残酷竞技的巅峰擂台,更是梦想破茧成蝶的孵化场。

第十届全运会时,22岁的黄潇潇在田径场上大放异彩,包揽女子400米和400米栏的冠军。第十一届全运会来到山东,黄潇潇的目标是在主场重塑辉煌。在家乡父老的呐喊助威声中,带伤出战的黄潇潇不负众望上演惊天逆转,终局反超湖南名将王星,用“双卫冕”再次巩固了自己不可撼动的地位。目睹这一幕,看台上黄潇潇的父母热泪盈眶。他们深知,这枚金牌凝结了黄潇潇多少心血和汗水,又掩盖了黄潇潇多少伤病与痛苦。

从初露锋芒的惊艳,到400米与400米栏的“双冠王”伟业,再到第十一届全运会主场带伤卫冕栏上“霸主”,她在济南奥体中心冲线前张臂庆祝的身影,定格为山东体育不屈精神的图腾——黄潇潇用每一次冲刺,将“青岛速度”写进中国田径的编年史。

“广州全运会的场地给我带来幸运,因为我从此踏上了国际舞台,也开启了体育生涯。”黄潇潇一直将第九届全运会视为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从这里出发,她两度闯入世锦赛前五名,创造亚洲选手历史最佳;雅典奥运会挺进半决赛,实现中国女子400米栏奥运新突破;亚锦赛、亚运会金牌加冕,铸就“亚洲栏王”的十年统治……全运会的磨砺,最终淬炼出闪耀世界的锋芒。

光芒过后,每个伟大运动员都需要面对竞技体育一个普遍而尖锐的课题:明星易老,青春维艰。退出竞技舞台后,从奔跑者变为守望者的黄潇潇无数次问过自己:“谁能顶上?”田径的赛场,永远在追问“下一个是谁”,也永远在孕育着答案的种子。

“我真的非常希望在我之后,这个项目能后继有人。”在黄潇潇曾经统治的女子400米栏项目上,她几年来看到了断层,也看到了希望,“好消息是,中国队在这一项目上时隔二十年重新称霸亚洲,莫家蝶在田径亚锦赛女子400米栏决赛中最终以0.01秒的优势反超对手,为中国队赢得了这枚久违的金牌。年轻队员站在我们前人的肩膀上,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传统“苗圃”到社会“育林”

退役后,黄潇潇并未选择远离心爱的田径场,而是深深扎根家乡青岛,投身于青少年田径的沃土。

黄潇潇从运动员到领队的转身,恰与中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转型同频共振——只是,这片“沃土”的耕耘方式已悄然改变。

面对体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潮流,黄潇潇与相关部门积极协作,探索新路径。“依托俱乐部平台,普及与发掘并重。”黄潇潇这样描述她现在的“二线队伍”。告别了传统的“体校—省队—国家队”单一输送管道,黄潇潇和她的团队正积极拥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新浪潮。

在省市体育部门的协作下,黄潇潇的“二线队伍”定位明确:依托俱乐部,发掘和培养后备人才,为竞技体育输送新鲜血液。“普及是基础,但我们更侧重于12岁以上的好苗子。”黄潇潇介绍,这些孩子通常在放学后进行训练,一周坚持五到六次,风雨无阻。“这相当于业余训练走专业化道路,非常辛苦,需要孩子和家长的巨大投入和长期坚持。”尽管在训练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黄潇潇和她的团队初心不改。

耕耘必有收获。“成立几年来,孩子们代表青岛参加省赛,拿了4块金牌了!”一枚枚金牌,犹如星火,映照着社会力量在竞技体育后备培养中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份成绩单,是黄潇潇和孩子们汗水与梦想的结晶。在她看来,金牌的数字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孩子们在跑道上成长、拼搏的身影,看到青岛田径、山东田径的未来希望在这里孕育、萌发。青岛的探索,是中国体育在“体教融合”与社会化改革大潮中的一个生动切片。

作为山东田径的旗帜人物,黄潇潇也始终关注着家乡队伍的发展。谈到即将到来的新一届全运会,她对山东田径充满信心:“我们山东队实力很强,特别是在男子4×400米接力项目上非常有竞争力。前一段时间,他们刚刚打破了由中国国家队保持的全国纪录,这次参加全运会的目标肯定是争取金牌。”当然,眺望新一届全运会,黄潇潇的期许超越了简单的胜负,“对运动员来说,珍惜全运会的舞台更重要,所有人都需要全力以赴去拼。竞技体育的挑战是巨大的,但运动员突破自我的喜悦无与伦比,相信年轻人能接好这一棒。”

黄潇潇的寄语,何尝不是对全运会精神内核的诠释。全运会,从来不只是金牌的简单累加,而是中国体育人才梯队建设的“试金石”,更是如黄潇潇般一代代体育人传递信念、经验与热爱的“接力区”。从全运会冠军到青训教练,黄潇潇的人生跑道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向:

从当年懵懂破纪录的青涩,到如今悉心育苗的笃定;从个人闪耀国际赛场的辉煌,到对“谁能顶上”的深切关注与微光初现的希望;从对昔日“苗圃”的精心培育,到今天社会力量“育林”的多元探索……不变的是她对田径的热爱,对青岛这片沃土的深情,以及对薪火相传的执着信念。

这位青岛“女飞人”与全运会的故事,讲述着荣耀与焦虑,更昭示着中国体育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力量。全运会跃动的火焰,不仅照亮新的冠军之路,更将映照出这条跑道上无数如黄潇潇般默默耕耘的身影,以及他们手中紧握的、永不熄灭的体育薪火。他们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全运赛场,乃至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芒。(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许诺 实习生 宋沁妍)

青岛日报2025年7月11日5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