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为独居老人装“报警水表”,养老就要下足“绣花功夫”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上海独居老人家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报警”近日引发热议。媒体记者实地走访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时发现,智能水表只是智慧养老中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还有“门磁系统”“烟感报警”“红外监测”等。

“我最害怕的,是死后没人知道”,这是很多独居老人的终极噩梦。我们也在新闻报道中看过太多“空巢死”的悲剧。如何守护独居老人的生命安全,向来是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问题,而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以往,我们常常呼吁建立“新型邻里关系”,希望重新回归邻里之间相互照应的“旧时光”。这当然是一种解决方案。但“陌生人社会”已经不可不避免地到来,在很多小区中,新型邻里关系依然只存在于概念中。在这样的现实之下,独居老人安全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总不能老是“空对空”吧?

上海为独居老人装智能水表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也具有极强的示范价值。如果12小时内智能水表的读数低于0.01立方米,很可能意味着老人失去了意识,已经具有一定危险性,系统会立刻将信息反馈给街道和居委会。“水表12小时不走,自动报警”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背后是一整套的智能系统。据报道,除此之外当地还有“门磁系统”,一旦超过设定时间未开门,后台就会响起预警。而“烟感报警”“红外监测”等也各有“神通”。


上海的这一整套做法是对“智慧养老”的生动诠释。这也让人想起不久前上海闵行区打造的一座具备自动、手动报警功能的智慧公厕。如厕者发生意外可选择按钮报警,而系统还能在如厕超过15分钟后自动报警,提醒保洁员及时协助。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是对一些城市设施进行的“适老化”改造。

如今全国各地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而老人却常常被遗忘。一些设施越“智慧”,老人越寸步难行。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显然并不可取。其实,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不光体现在采用了多少高精尖技术、创造了多少项纪录、重塑了多少个流程,也体现在人性化方面。就此而言,很多城市都应该向上海学习。这不仅是一种服务观念,也是精细化治理的重要维度。

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关爱老人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需要城市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关爱老人,也绝非一些宏大口号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智慧”用心,下足“绣花功夫”,既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只有工作到位,服务贴心,老人才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