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微观|让文化共享成为生活常态

让文化共享成为生活常态

       近日,天津共享钢琴的相关视频引发了网友关注。在当地地铁站、医院、商场等场所,一架架共享钢琴给了人们展示自我、感受音乐魅力的机会。共享钢琴的火爆出圈,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也反映出文化亲民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从共享单车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到共享充电宝缓解手机电量焦虑,共享经济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共享钢琴将这一理念延伸至文化艺术层面,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固有壁垒,让高雅艺术不再局限于音乐厅的殿堂,而是走进大众的日常视野,触手可及。这种转变,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一次积极探索。

  其实,不只是共享钢琴,近年来,众多文化活动都在朝着亲民惠民的方向发展。从热度不减的“村晚”“村BA”,到各地举办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都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这些文化活动虽形式各异,却有着共同的亲民基因。它们打破了人们对大型文化活动的固有印象,把舞台搬到了菜市场旁、村口晒谷场、写字楼楼下,鼓励群众动手参与、即兴创作,带着浓浓烟火气与人情味。

  文化共享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在于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融合与文化认同。当艺术不再局限于专业院团和特定场所,当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步履匆匆的赶路人、休闲购物的消费者也能成为文化创作的主角,文化的生命力便得到了更大的释放。

  文化共享不该是一时的热闹,而应是细水长流的浸润。让文化共享真正成为生活常态,还需在制度建设、资源投入和观念引导上持续努力。一方面,要培养公众更多的文化参与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力量应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文化共享的可持续性。当共享钢琴的旋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响起,文化的种子自然会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