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债融资规模达43亿元,两只银行系AIC基金完成工商注册,投(保)贷、银担等协同发力
用足政策,青岛科技金融持续上新
青岛科技金融正持续上新。
用足用好各类金融政策工具,抢抓科创债机遇,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是青岛科技金融持续上新的“硬支撑”。
截至目前,青岛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各类科技创新债券4只,融资规模达43亿元。
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耐心资本”加速入青,是青岛科技金融上新的亮睛之笔。
AIC股权投资扩大试点以来,青岛抢抓机遇,吸引更多银行直投资金向“10+1”创新型产业倾斜,为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已有两只AIC基金在青岛完成工商注册,其中一只已完成项目投资交割。
财金协同发力,建立投(保)贷、银担合作等适宜科技金融破圈成长的新生态,助力科创企业“爬坡过坎”,是青岛科技金融持续上新的“底气”。
科技金融投(保)贷融资模式将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融资支持,截至目前已有1100多家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得到积极改善;青岛融资担保集团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担保余额已突破18亿元,惠及企业数量持续攀升。
抢滩科创债
5月7日,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其中一大亮点是在发行主体上新增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为广大科技型企业募集长周期、低利率、易使用的资金,更好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政策风起,各大发行主体积极响应,青岛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也闻“风”而动,抢滩科创债。
6月17日,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科技型企业,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5海尔智家MTN002(科创债)”,标志着青岛市首单科技创新债券落地。
本期债务融资工具也是山东省首单同时贴标“绿色+两新+科创”的债券,发行规模2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66%,创该企业同期限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利率新低,体现了市场各方对该单债券的高度认可。
之后的6月23日,青岛农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簿记发行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这是全国农商银行系统首单科技创新金融债券,也是山东省地方法人银行的第一笔科技创新债券。
本期科技创新债券的募集资金将聚焦青岛市重点发展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力度,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债券不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也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交易。
今年以来,交易所债券市场连续放“大招”,推出系列举措,发挥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青岛企业也积极响应。
5月30日,山东融发腾达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上交所发行青岛首单高成长产业债暨新政后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5亿元;6月3日,青岛融合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上交所发行科技创新债券8亿元。
此外,青岛还有部分项目已获沪深交易所无异议函,相关债券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相关的研发投入、购买知识产权以及项目建设、并购、运营等支出。
青岛企业发力交易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契合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要,也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AIC“耐心资本”加速入青
从去年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至包括青岛在内的18个城市、放宽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到近期股份制银行筹建AIC接连获批,银行系AIC加速入局,为股权投资市场再添“源头活水”。
科技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征,与银行传统信贷风险偏好不匹配。AIC股权投资试点开辟了银行资金支持股权投资的新路径,AIC可以直接开展长期股权投资,以长期资本介入科技创新企业,同时充分利用母行的对公业务资源,精准识别优质科创项目,提供综合化服务。
6月30日,青岛市规模最大的AIC基金——青岛工融鼎汇华资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工商注册,成为青岛第二只注册的AIC基金,也是青岛市首只AIC创业投资基金。
该基金由工银投资、青岛华通创投、市南区海诺投资共同发起设立,华通创投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青岛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总规模3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基金重点投向大数据(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产业。
在此之前的4月3日,青岛市首只AIC基金——青岛融汇芯科企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注册,并于4月29日完成首个项目投资交割,投向国产智能座舱芯片项目,该基金也由此成为全省第一只完成项目投资的AIC基金。
2024年9月,青岛获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其后,围绕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设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工、农、中、建、交5家AIC相继宣布在青岛设立股权投资试点基金的合作意向,青岛率先成为18个试点城市中5家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合作意向全覆盖的城市。
2025年以来,青岛AIC股权投资试点持续扩容,市委金融办统筹省、市、区三级平台公司与五大AIC对接,积极促成8只AIC股权投资基金签约青岛,总规模152.2亿元。
优化科技金融生态
不仅仅是新政策、新试点加速落地,青岛还通过财金协同发力,投贷联动、银担联动等,形成协同发展、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科技金融生态,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广度、精度。
针对“银行机构不敢贷、投资机构看不清”这一长期困扰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此前,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金融投(保)贷融资模式,引入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参与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联动,推动实现科技金融风险收益有效平衡。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同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等部门深入金融机构,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将科技金融投(保)贷模式升级到投保贷、投贷、跟贷、保贷4种模式联动、财政贴息贴保叠加的“4.0版本”,持续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投贷新动能。截至5月末,已累计为1188家次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58.9亿元。
政府性融资担保对于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为法人银行提供低成本央行资金,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6月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联合青岛融资担保集团,分别单列50亿元的再贷款专项额度和融资担保额度,创设青科融担特色融资模式,助力抵质押物匮乏的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获得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
目前,青岛融资担保集团构建起全方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担保体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担保余额已突破18亿元,惠及企业数量持续攀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傅军)
青岛日报2025年7月12日1版
责任编辑: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