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位”决定“地位”:再造一个青岛港

“吨位”决定“地位”:再造一个青岛港

在超前布局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从物流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数智港转型,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破海而出的引桥、崭新涂装的卸船机、蔚为壮观的储罐,折射着港口“超级工程”的魅力。

今年以来,青岛港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强力推进港口产业链、供应链延伸拓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项目启用,董家口港区液体化工仓储工程(二期)投产运营、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交工验收,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工程、琅琊台湾湾底通用码头工程、琅琊台湾作业区东部集装箱码头工程取得港口使用岸线的批复……随着这些项目的突破,青岛也踏上再造港航新优势的征程。

按照《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未来青岛港将不断加快从物流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数智港转型,再造一个青岛港,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

超前布局基础设施

港航界有句名言,吨位决定地位。国际上评价一流港口的指标有很多,但完善的基础设施始终是衡量港口能级的重要标准,也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本硬件。

青岛港是中国北方第一大外贸口岸、全球第五大集装箱港,港口条件称雄东北亚。2009年,青岛港完成第一个1000万标准箱的跨越。此后,青岛港集装箱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19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2023年吞吐量达成3000万标准箱的新成就。每一次千万级突破的背后,持续的港口项目建设所形成的强大枢纽能力是关键。

去年获批的《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提出将青岛港建成“世界一流强港、航运物流枢纽、区域经济引擎、魅力活力空间”的发展愿景,加快再造一个青岛港。

要完成这样的目标,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提前布局。

今年,青岛港在打造港口硬核实力上当龙头、挑大梁,新开工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涵盖专业化码头集群、港口生产配套设施、综合集疏运体系、“三区互融”配套等,总投资770亿元。其中,在前湾港区的北岸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有助于青岛港保持集装箱吞吐量优势。

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的还有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工程。

十年前,正是董家口港区40万吨矿石码头接卸了首艘40万吨级大船,开启了中国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大船接卸数量持续领跑全国沿海港口。如今,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投产在即,将与既有40万吨矿石码头形成“比翼双飞四十万,世界一流矿码头”新格局,推动青岛港枢纽能级再上新台阶。

深化港产城融合

港口承担全球90%的贸易货物运输量,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港口为支点,深化港产城融合,已经成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环。

作为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青岛港是天然橡胶、棉花、纸浆、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贸易重要口岸,全国每进口6吨原油就有1吨在青岛港上岸,每进口9吨铁矿石就有1吨从青岛港上岸。如此海量货物的大进大出,为发展物流仓储、加工制造、国际贸易等临港产业创造了绝佳条件。

日本特大型综合贸易公司伊藤忠商事、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托克集团、全球知名的农产品贸易与加工企业路易达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渤海实业集团……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看中青岛港的区位优势,纷纷在青岛加大布局临港产业重点项目。

以粮油加工产业为例,物流的高效、便捷是竞争力的核心。粮油企业在临港建厂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凭借港口先进的仓储设施和物流网络能够轻松接卸来自全球各地的原料,同时将产品输送到山东、河南、陕西等广阔市场腹地。近年来,青岛港会同西海岸新区管委,推动了路易达孚等项目落地董家口港区。

就在6月26日,位于董家口港区的路易达孚食品科技产业中心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美元,总用地约33.3万平方米,项目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聚焦大豆、菜籽、棉籽等饲料蛋白原料以及高端饲料、食品级磷脂、特油等加工业务,规划大豆压榨年处理能力200万吨,满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8亿元,二期和三期将重点发展宠物食品、创新食品及清洁能源等领域。

目前,青岛港还在积极推进中储粮仓储项目落地,吸引更多粮油企业临港建厂。该项目由中储粮(青岛)储备有限公司投资,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7.65亿元,规划新建散粮仓储能力30万吨,预计很快具备开工条件。项目建成后将助力增强国家和区域粮食供应链韧性,构建粮食品种多元化格局,保障粮食安全。

加速进阶智慧绿色

对于一流港口而言,再造不只是基础设施能力的倍增,更是用技术变革对规则重塑。当前,青岛港正在探索新的突破方向,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前不久,青岛港成功落地中国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并入列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更早之前,青岛港取得了绿色甲醇货种作业资质,与10家船公司签署《绿色能源供应备忘录》。

推动绿色港航产业发展、提升口岸服务能级,既是港口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新要求。当下,航运业绿色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催生出LNG、甲醇、氨、生物燃料等绿色能源加注的新需求。世界一流港口都在竞相建设绿色能源加注中心,上海港是国内首个具备“船对船”加注绿色甲醇能力的港口,鹿特丹港聚集了全球密度最高的LNG加注船队。

据介绍,青岛港正在推进绿色能源加注、设备清洁能源替代以及港区新能源应用推广,最快今年年底将具备甲醇、LNG“船对船”加注能力,实现甲醇、LNG加注常态化作业。

青岛港还以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为目标,通过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抓手,将整个物流链条纳入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为产业上下游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一件纸浆从巴西桑托斯港装船到青岛港卸船,再到国内造纸厂生产线投料,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船舶申报、电子提单签发等操作,纸质单据流转成为历史。正是凭借“千纸鹤PulpCrane”平台的智慧货运系统,青岛港实现了纸浆物流网络的全流程数字化驱动。

纸浆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只是青岛港加快新质生产力在港口领域布局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青岛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打造全国首个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TaaS”,建成港口行业首个云边协同数智化平台“玉衡”,全国首座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实现“投产即高产”,建成新一代集装箱智能管控系统……

这些转变,足以重塑一个城市的产业基因与未来坐标,让港航经济迸发出无限可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