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掩护部队撤退壮烈牺牲,他点燃沽水河畔抗日烽火


张咨明:点燃沽水河畔抗日烽火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他与12名战友掩护部队撤退,死守灵山峰顶,最终壮烈牺牲。2015年8月,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公布,他名列其中。他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政治委员张咨明。

张咨明,原名张铭通,1915年5月生于莱西市孙受镇西张家寨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4年,张咨明考入掖县省立第九中学。求学期间,他订阅了许多进步报刊,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逐渐接受了马列主义。

1936年,张咨明考入北平弘达学院高中部,参与组织成立学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负责领导学校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一名救国为民的革命青年。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咨明响应党“脱掉长衫到游击队中去”的号召,毅然弃学返乡,在莱阳西南部(莱西市西南部)以孙受、院上为中心,发展“民先”队员,建立“民先”组织,为开展游击战争做准备。在此期间,张咨明每天除了奔走工作,几乎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上。他几乎每天都要集合农民或者学生,讲解抗日道理,通过排剧、教歌曲来鼓舞群众的抗日情绪,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张老师”。

随着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深入开展,参加“民先”组织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方便联络,张咨明主动将联系地点设在自己家里。1937年12月底,莱阳的党员、“民先”队员代表20余人在孙受小学开会,按省委的指示,重新组建了莱阳县委,同时成立民先莱阳县队部,张咨明被推举为民先县队部委员。

1938年1月,张咨明参与组织成立“民先武装宣传队”,到各集市宣传抗日救国,打击汉奸投敌活动。同年2月19日,张咨明等人到夏格庄集市演讲宣传。恰巧这天,日军驻青岛海军宣抚班班长、翻译等5人乘车去莱阳城劝降。行至渭田村附近时被爱国乡绅发现,消息传至夏格庄,张咨明和同志们商量后当机立断:“不能让他们过去。”

张咨明先让士兵隐蔽在公路附近的一个草垛后,自己则带领几人等在路边假装欢迎。上午10点多,一辆挂着日本旗的小汽车从远处驶来,见有人摇旗挥手便减慢车速。汽车刚停稳,张咨明立马冲上前去打开车门,将司机拽了出来。与此同时,隐蔽在草垛后面的士兵也一拥而上,生擒敌人、烧毁汽车。

随后,日军多次进犯渭田村。以张咨明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带领五沽河附近20余个村庄的村民投入战斗,前后历时一个月,大小战斗10余次,伤亡日军110余人,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胶东地区人民的抗日斗志。

1938年2月,莱阳县委以“民先”武装宣传队为基础,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九大队,张咨明被委任为第九大队政委,后调任胶东抗日游击队组织科长。1939年春,张咨明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秘书长,1940年春又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十四团政治委员。

1940年6月1日,日军纠集数千人对胶东地区进行大“扫荡”,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掩护胶东地区党政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安全转移,十四团决定留下一营和特务连断后,由张咨明率领,坚守灵山阵地阻击敌人。

6月6日凌晨,日军集合两个大队800余人,对灵山阵地发动一次次猛烈攻击。十四团阵地上人员减了大半,张咨明浑身是伤、满面焦土。此时,张咨明果断命令军需处长率领战士们突围下山,只留下自己和一个班继续战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张咨明烈士现安葬于招远西山革命烈士陵园。(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青岛日报2025年7月14日2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