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榜单发布!青岛首超东京、釜山,稳居中国北方第一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版图中,青岛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7月11日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公布了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青岛由2024年的第15位跃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日本东京、韩国釜山等东北亚大港,同时继续领跑中国北方港口群。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港口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24年6月,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成立,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上升为城市战略。

经过一年多的奋力攻坚,青岛在港口基础设施、智慧绿色转型、航运物流、航运贸易与金融、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国际枢纽海港能级不断提升。

此次在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实力排名中实现2个位次的提升,彰显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球影响力和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01



港口条件:稳居全球第二位‍‍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是全球航运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之一,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波罗的海交易所联合编制。

该指数对全球43个航运中心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涵盖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大维度,下设16项二级指标。

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作为一座天然良港,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设施条件和北方最密的航线网络。2024年,青岛港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亿吨、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4位、第5位。

图片

7月8日,在青岛胶州湾航道,数艘集装箱货轮缓缓进港。 张进刚 摄

在这份《报告》中,凭借高效的集装箱作业效率与高产的百米岸线吞吐量,青岛港的“港口条件”指标稳居全球第二位。

今年,青岛港又开工建设了总投资约770亿元的港口重大基础设施能力提升项目,涉及专业化码头、集疏运体系、港产城联动等领域。

其中,在董家口港区就投入超400亿元建设北三突堤7-8#泊位、琅琊台湾湾底通用码头、琅琊台湾东部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预计建成后将新增年通过能力2612万吨、1100万标准箱。

项目全部建成后,董家口港区货物吞吐能力将超过7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青岛港。卓越的港口条件,将为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02



持续做强港口“软实力”

高端航运服务业,是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软实力和关键性指标。

《报告》显示,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显著。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有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一致,其余城市的航运服务得分排名均低于总体排名。

其中,青岛的航运服务排名位居第16位,显示出港口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存在的“落差”,亟需突破提升。

图片


事实上,与货物吞吐量、港口基础设施等“硬实力”指标相比,港口“软实力”的提升难度更大,需要在港口、航运、金融、司法、仲裁等方面统筹发力、久久为功。

青岛已经认识到这一短板,并将发展港口“软实力”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攻坚任务。

今年2月,全球知名的专业船舶检验和认证机构——希腊菲尼克斯船级社亚洲总部落户青岛自贸片区,将开展船舶入级、发证和验证等综合服务。

这是在青岛落户的首个船级社亚洲总部,填补了青岛作为国内主要港口城市在重要船级社总部上的空白。

航运交易、金融服务支撑方面,截至2024年,山东港口船舶交易平台已累计完成交易额27亿元,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平台,全国最大工程船舶租赁、拖轮交易、港航类设备物资处置平台。

今年1—5月,山东港口集团完成船舶交易服务业务79艘次,交易额1.49亿元。国内首个总部级海洋保险专营机构——中国人保海洋保险中心在青成立。

5月底,青岛自贸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正式启用,力争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纳入国家布局。

在邮轮方面,青岛成为全国第三个、北方首批实现国际邮轮复航的城市,2024年接待邮轮21艘次,出入境人次达7.1万。2025年成功招引首艘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到访青岛。

图片

“爱达·魔都”号靠泊青岛邮轮母港。

提升海事法务服务水平方面,泰和泰律师事务所、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落户青岛,为涉外涉海领域法律服务水平提升注入新动能

03



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2024年,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桂冠,彰显了上海港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

波罗的海交易所亚洲区负责人张竞优认为,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航运产业生态、一流的港口基础设施、领先的海事法律服务和航运金融服务。

同时,大力发展智能、绿色港口技术,也是增强上海港韧性和战略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对标上海,青岛同样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作为航运中心建设的关键抓手。

人工智能是决定全球航运中心格局的“胜负手”。

青岛港打造了全球首个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TaaS,聚焦海运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关键环节,依托港口物流链海量的数据资源,全面覆盖船东、货主、货代等港航口岸用户群体,推动港航口岸服务智能化升级。

面对绿色低碳转型大趋势,全球主要航运中心都在抢抓“换道超车”窗口期。以绿色燃料加注为例,据《报告》统计,已有多地提出要建设全球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中心。

在这方面,青岛自然不甘人后。

6月14日,在青岛港前湾港区,“大源油8”轮成功为国际巨轮“现代温哥华”号精准加注1300吨生物燃料油。

此次加注作业标志着中国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落地,青岛港绿色航运迈进重要一步。

图片

中国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落地。

按照《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青岛正加快推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加快拓展航运贸易市场、提升口岸服务功能、培育港口人工智能产业生态13项重点任务。

2028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初步形成,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


记者|周建亮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