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内部“哨声”越嘹亮,舌尖也就越安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守护食品安全,有一个群体特别重要——内部知情者。近日,国务院食安委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对报告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从业人员及时进行奖励。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也正式上线。

相比很多行业来说,食品行业链条较长、隐蔽性较强,部分违法手段光靠常规抽检很难发现。而内部从业者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往往熟悉各种“潜规则”,甚至掌握着一些违法违规的证据。就像在网上流行的一些视频中,有的博主会让外卖小哥列出一些“不推荐的网红店”。外卖小哥列出的原因就有“卫生问题”“后厨混乱”等。

这不是第一次鼓励内部人士举报,以保护食品安全。比如,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给予举报人奖励。自2013年起,相关部门就制定了一系列举报奖励办法,奖励金额从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后来又提高到100万元。现实中,内部人举报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比如,2024年8月,江苏南通一酒店厨师在菜肴中掺入止泻药庆大霉素,该酒店一名员工发现后予以举报,让不良商家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此次发布的意见,让内部举报体系更为完善。意见中对知情人举报的反映渠道、企业处理内部报告的流程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此次推出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突出体现了实名匿名双轨制、技术加密保护、闭环管理追踪等创新点。这一系统的设立,代表着监管部门逐步形成一整套的专项应对机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推动更多内部知情人和企业自觉行动,让行业内“自律”发挥更大作用。

让机制落到实处,需要有配套措施。比如,浙江已上线“浙里小哥码”,鼓励网约配送员使用“随手拍”功能对商家环境卫生、操作规范等进行即时监督。

一项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人。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要不要当“吹哨人”,不只在于系统的便捷性,也在于对自身利益的多重考量。在举报之后,相关问题能否得到迅速解决?会不会遭到打击报复?个人信息能否得到充分保密?奖励能否及时兑现?这些问题一直悬在人们心头。假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疑问,成效就可能打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期待行业内部的“哨声”更加响亮,食品安全的天空更加明朗。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