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 | 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他正带领青年实现技能报国梦

曾斩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是青岛市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教师,正带领越来越多青年实现技能报国梦想——

袁强: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

时隔8年,已经成为青岛市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教师的袁强,回忆起站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上的那一刻,依然记得自己“怦怦”的心跳。“从来不敢想,自己能站上世界技能领域的最高领奖台。”

袁强的起点实在算不上亮眼。留守儿童的标签、学生时代“吊车尾”的成绩单、技能竞赛选拔屡战屡败……他人生的前半段,仿佛被“困顿”二字反复描摹。可就是这个攥着一把“天崩开局”牌的少年,硬生生凭着一股韧劲,把故事写成了逆袭翻盘的“大男主剧本”。

袁强(左三)正在给学生们讲解工艺流程。

如今28岁的年纪,那个曾经瘦弱的农村少年已然走出了一条无比耀眼的路:山东省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个人一等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成为第45至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教练……这些闪光的头衔背后,是一部农村少年改写人生轨迹的奋斗史,更是一曲属于这个崇尚技艺、礼赞人才时代的凯歌。

“差生”袁强

1997年,袁强出生在潍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不好,袁强小时候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外打工,他和弟弟在家跟爷爷奶奶生活,尽管在生活上长辈照顾有加,但学习上老人无能为力。那会儿的小袁强从未考虑过未来、理想,满脑子都是玩儿,成绩差到“能在400人中排倒数第二名”。中考落榜,似乎对他而言并不意外。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看着比同龄人更加瘦弱的袁强,父母不想让他走自己的老路——靠出苦力挣钱,更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当时,爸妈有不同意见,到底是让我学机电一体化还是学会计,两个人吵了一架,最终父亲吵赢了。”就这样,袁强在一场争吵中开启了自己的技校生之路。

2012年,入学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时,袁强仍然觉得“有点懵”,“那会儿我完全搞不清楚机电一体化到底要做什么,老师教啥,我就学啥。”技校的课程设置跟普通高中不同,前两年学理论通识课,袁强所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会涉及钳工、电工、车工等多门课程,从小动手能力不错的袁强在课程学习中还算顺利。

2013年,老师觉得袁强性格有些内向,便鼓励他去参加技能竞赛。“最开始,我参加的是钳工项目,但是钳工比赛对大体格的选手更有优势,因为比赛过程中还要搬运零部件,我这体格跟人家比差太多了,人家轻而易举地就把零件放在了操作台上,到我这就有点吃力。”袁强笑着说。

因为体格受限,袁强只能转战“车工”赛道。“我报名了学校的车工兴趣班,选手选拔初试录取前10名,我是第11名。”就这样,被刷下来的袁强又报名了“电工”兴趣班,“电工项目,我平时训练成绩很好,但到了比赛现场太紧张了,手指哆嗦、手心冒汗,螺丝都拧不住……”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袁强也在心里嘀咕,到底哪条路最适合自己?

按照技校的课程安排,理论学习后,学生们都要下厂实习。2015年,袁强去到一家生产车载冰箱的工厂实习,在那里他需要在流水线上,把不同的零件放入不同的盒子里。

在枯燥又乏味的流水线工作中,车间里一条纯自动化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进入袁强的视野。与劳动力密集的流水线作业不同,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只需要一名“技术员”,调配设备、设置参数、制定程序,生产线就能自己运转起来。

袁强说,正是这次实习,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工业控制”的种子。

“种子”选手

结束工厂实习回到学校后,袁强决心专攻“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

“对当时的我而言,改方向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从既往知识基础、参赛履历来看,我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新方向意味着又要从‘新’开始,老师也劝我‘再想想’。”不过,当时的袁强认定工业机器人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于是义无反顾选了“工业机器人”赛道。

就在这一年,袁强听同学们议论,要是能在省级技能比赛中拿到第一名,就可以留校当老师。这对于当时对未来一片茫然的袁强来说,吸引力巨大。于是,参赛、拿奖、留校当老师,成了袁强当时最大的目标。

改方向后,袁强的主攻赛项变成了工业控制,与之前赛项不同,工业控制项目考察安装、编程调试、电路设计、故障排除等多环节,不仅要求选手的操作技能精,更要求选手综合能力强。因为赛项新,又是对标国际赛事,对参赛选手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时,学校招募竞赛选手,首轮选拔要从54个报名者中挑选25人,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袁强说。

这一次的“落选”让袁强格外沮丧。“我徘徊在从考场到宿舍的路上,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在这时,袁强看到路边橱窗里的光荣榜,看着里面一个个“榜样”,他突然有了一股劲儿,“当时我就想,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不能就这么放弃。”

他转身回到训练场,找到带队老师:“老师,能不能让我再试试。”看着袁强坚定的眼神,老师答应给他一个旁听观摩训练的机会。

与正式队员们全天专职训练不同,“旁听生”袁强日常还要上课,只能利用课后的零散时间训练,而且也只能用正规队员剩下的边角废料练习。

尽管条件艰苦,但袁强比任何人都更加努力。

训练的设备采用最新的国外设备,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一边问老师,一边自学。“说明书、参考文献都是英文的,我就用翻译软件一点点查,机械类的专业名词一共3000来个,练到后来我都认识了,虽然口语差,但我看得懂。”

技能比赛对操作要求高,袁强认为“无他,唯手熟尔”。每天晚上,同学们都回宿舍休息了,袁强总是一个人在训练室里反复练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一天,学院领导在校园里安全巡查,看到大半夜训练室里灯还亮着,以为是忘记关灯了,走进来才发现是我还在操作台上练习。”袁强笑着说,正是这个意外的“小插曲”,使他获得了一次与正式竞赛选手们同台竞争的机会。

在这一次的比赛中,“旁听生”袁强超越一众正式竞赛队员,一跃成为学校的种子选手。

“世界第一”

2016年,在代表学校斩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山东省选拔赛第一名后,袁强又取得了全国选拔赛第一名,并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

在集训队的两年时间里,袁强的假期不超过10天,“每天训练时长超过15个小时。”袁强说,那会儿集训队甚至有个梗,“训练场地上如果还有灯亮着,那肯定是袁强还没休息。”

正是凭借这股拼劲,2017年6月,袁强在国家集训队二进一选拔赛中夺魁,这也就意味着他将代表中国出战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的比赛。

有着“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是全球范围最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其中的工业控制项目,一直是韩国和欧洲国家的优势项目,此前中国队在该项目上所获得的最好成绩是第12名。

比赛前,袁强没敢给自己设定目标。“一方面是怕给自己太大压力,另外一方面也确实没敢想。当时就一个念头,能把平时训练水平做出来就可以。”袁强说。

工业控制项目共考察4个模块,分别为主项目操作、控制与调试、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设计或功能改进和为电气装置故障检测与定位。原本赛程是5天,除了正式比赛时间外,还要给选手熟悉场地、整理耗材工具的时间。但由于主办方失误,赛程被缩短了一天,选手们的准备工作变得十分紧张。而且,主办方提供的赛事用部分器件器材和之前清单上的器件器材不一致,这也让选手们临场掌控“新”器件器材的难度系数陡然增大。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影响了袁强的赛程节奏,但很快他就冷静下来。

比赛前半程,袁强的发挥称得上行云流水,甚至在赛事第3天提前1小时完成任务。按照比赛惯例,袁强可以提前拿到第4天的试卷——其中包含最重要的编程任务图纸。

但意外发生了——考官给袁强发错了卷子,“第4天编程任务图纸应该有20页,但给我的只有5页,缺的恰恰是其中的编程画面内容。”袁强回忆道。

试卷“乌龙事件”让袁强原本的时间优势“泡汤”,“当时我整个人很崩溃,再加上试题中用英文‘隐晦地’涵盖了一个考察点,现场翻译在传达时疏漏掉了,这也让我最后一个模块的考试发挥得很不好。”尽管袁强不断告诫自己要冷静,但最终他只完成了三分之一。“比完赛的那一刻,我沮丧到了极点,当时就觉得自己肯定搞砸了。”

比赛落幕,袁强与团队在焦灼中等待着盼望着。次日上午9点,裁判组传来消息——袁强前3项成绩近乎满分,最后一项大家差距不大,袁强总成绩极有可能锁定金牌。

不敢置信的袁强,直到在颁奖现场真切地听到那句“工业控制项目金牌,袁强,中国队!”响彻会场,才真正对“冠军”二字有了实感。当满场“中国!中国!中国!”的呐喊声震得人心头发烫,袁强再也抑制不住翻涌的情绪,在赛场狂奔呐喊:“我是第一!世界第一!”

这个曾在学校里成绩“吊车尾”的孩子,此刻站在了世界技能之巅。

成为“榜样”

斩获世赛金牌大奖后,荣誉、奖金纷至沓来,更有不少知名企业带着高薪向他抛来橄榄枝。在各种诱惑面前,袁强头脑清醒,“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适合去企业工作,当一名老师、把自己参加世赛的经验和技能知识传授给更多人,才是我更擅长、也更想要做的事情。”

就这样,功成归来的袁强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一名技校老师,主要从事技能竞赛和基础教学工作,并担任工业控制项目教练员。

袁强的逆袭故事如同一簇星火,点燃了无数技校青年心中的梦想。

袁强的学生王明辉,现在已经是山东省技术能手、青岛市“振超技能大奖”获得者,“刚上技校的时候,自己就想着学门手艺,将来能进厂找份踏实活儿。是袁强老师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生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王明辉说。

成为“榜样”的袁强,不仅点燃了众多青年“一技之长动天下”的理想信念,更是将自己在大赛中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他总是跟学生们“泡”在训练基地,几乎每天都封闭训练十余个小时,手把手地教他们编程知识,还带着学生深入到各个企业,观摩学习、掌握工艺流程、解决技术难题。

不仅如此,他作为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中国教练,还经常跟全国各地的技能竞赛选手、教练们交流分享,从参赛经验的得失总结,到最新技术要点的拆解剖析,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悟。“看着大家技术越来越进步,我发自内心地高兴。”

这份毫无保留的真心,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教师”袁强收获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他带领的学生先后取得过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全国选拔赛第二名和第五名、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省选拔赛第一名和第二名、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银牌。

2023年,袁强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进青岛,成为青岛市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正高级职称教师,学校为他成立“袁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以他为核心组建起一支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来到青岛的袁强,没有让人失望,他带领学生们在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2024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取得斐然的成绩。

纵然已是荣誉等身,但对袁强而言,心里始终有一点遗憾。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时,他带着学生王明辉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却以微弱分差屈居第二,没有拿到世赛出战资格。第46届赛事因为疫情取消,王明辉也因超龄,不再有参赛机会了。

“作为选手,我曾站上世界技能最高领奖台,但比起自己登顶,我更想看到我的学生也能站上那个舞台。”袁强盼望着,这一天能早点到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青岛日报2025年7月16日5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