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在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有一位普通的农民用43年的坚持,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刘元九,这位1953年出生的老党员,从1982年开始手写记录家庭账本,将一本普通的"流水账"变成了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国家记忆"。这不仅是个人坚持的奇迹,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持之以恒的记账习惯,记录下时代变迁的生动轨迹
账本中的柴米油盐与生活变迁 1982年,刘元九开启了记录账本的征程。此后的岁月里,无论是日常的油盐酱醋,还是孩子买房买车的大额开支,都被他详细记录。账本上,1982年5月2日的记录尤为清晰:供销社酱油1毛2一斤,盐5分钱一斤,花两块四毛钱买20斤酱油,花5块钱买100斤盐……这些看似琐碎的数字,没有高深的经济分析,却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小山村村民的真实生活。大泽山镇虽有着悠久的葡萄种植历史,但村民依靠葡萄发家致富却是近三十年的事。2007年,刘元九家5亩葡萄的总收入为28902.3元;到2023年,这个数字飙升至101000元。葡萄藤架变成了“摇钱树”,账本里的数据变化,就是大泽山镇乡村发展的有力见证,呈现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美好画卷。
真实详尽的账目数据,折射出国家政策的深远影响
账本里的时代印记与农民心声 在刘元九的账本中,记录着两件意义非凡的大事。2005年12月29日,国家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9亿农民彻底告别了这项负担。喜悦的刘元九特意编了两句顺口溜写在账本上:“历朝帝王称盛世,惟有今朝不纳粮。” 这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广大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衷心称赞。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表决通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消息让以地为生的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向来不轻易喝酒的刘元九,特意炒了一桌子菜,喝了一杯酒,满心欢喜地将这一历史性时刻记录在账本上。傍晚时分,他扛着铁锨来到葡萄地,望着那片倾注心血的土地,心中满是对新时代的感恩与期待。
账本背后的坚持与无私奉献,彰显出普通农民的家国情怀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刘元九担任过保管员、农业技术员、会计等多种角色。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都秉持着克勤克俭的态度。坚持记录43年账本,其间困难重重,面对质疑,他表示自己依靠决心、恒心和耐心坚持了下来。一开始,他希望为后人留下生活资料;后来,意识到记录能为社会提供价值,便更加坚定;最终,记录账本成为他的使命,他要为家庭和国家留存珍贵记忆。 当国家博物馆决定收藏他的账本时,刘元九没有索取任何报酬。他唯一的请求是用一个月时间抄录账本留给家人。在他心中,普通农民的记录能成为国家文物,是无上的荣耀。国家博物馆承诺,只要继续记录,会一直收藏;刘元九也决心记完一辈子,记够半个世纪,这份对记录的执着令人动容。
从一分一角的柴米油盐,到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刘元九用43年的坚持书写了一部中国农村发展的"微观史"。这本账本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收支变化,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变迁,成为了解中国“三农”变革的鲜活样本,也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时代记忆的重要桥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它告诉我们:伟大时代的记忆,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像刘元九这样的普通人用诚信和坚持共同书写的。(作者:刘俊庆 冷斌)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