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大科学”时代,“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成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成立。
日前,青岛公布了首批创新联合体备案名单,由10家企业牵头,联合同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

从产业来看,这些联合体聚焦太赫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车路云协同、合成生物等领域,都是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细分赛道。
什么样的企业能成为青岛首批创新联合体的“领头羊”?
在这10家企业,我们看到,既有海尔、海信这样生态资源齐聚、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航母”,也有像青源峰达、励图高科这些凭借技术锐度突破创新边界的“技术尖兵”。
通过创新联合体这一新型组织形式,青岛正加速汇聚创新要素、突破技术壁垒、培育产业生态。
01
技术尖兵
作为太赫兹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的牵头方,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已成为国内少数掌握太赫兹成像芯片、安检系统全链条技术的企业,自主研发的太赫兹光谱和成像技术等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公司去年开始便主导筹建国家太赫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青岛)及联盟,集聚全国优势资源,推动这一技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示范的完整创新链条。
此番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等院所等11家单位建设创新联合体,青源峰达的使命,是围绕太赫兹无损检测成像技术等三大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突破,推进太赫兹在厚度检测、无损检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青源峰达太赫兹测试分析中心
在创新联合体牵头企业中,像青源峰达这样的“技术尖兵”企业群体,正凭借技术“破壁”成为细分领域创新资源的“凝聚核”。
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的牵头企业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是如此。
成立十余年,其深耕智慧海洋领域,为渔船渔港、渔业养殖、海洋牧场、海洋防灾减灾等涉海行业打造智慧平台,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升海洋生产效率。

励图高科打造的iSEAPLAT智慧海洋产业互联网平台
此前,励图高科曾与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合作,突破了溶解氧传感器中核心的荧光膜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使溶解氧传感器的成本从万元级降到百元级,以低成本实现了高效率、高密度养殖。
其牵头的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其核心使命是采取“软(件)+硬(件)+虚(虚拟经济)+实(实体项目)”模式,打造海洋感知“一片海”、数据传输“一张网”、资源共享“一朵云”。
此外,牵头建设低空管理服务创新联合体的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GEOVIS数字地球系统已广泛服务于民航、应急、城市管理关键领域,也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中科星图智慧打造的数智低空大脑
山东立菲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从产品孵化到上市的一站式服务。其牵头组建的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联合体,将着力打造体外诊断医疗器械3C创新服务平台。
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青岛市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研发建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平台。此次牵头组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联合体,将推动AI大模型在海洋观测、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场景应用。
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柔性智能装备系统创新联合体,将通过整合创新资源,联合攻关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青岛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02
在10家牵头企业中,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等当属行业头部企业,是所在产业的“航母”级存在。
成立于2000年,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是海尔集团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在大模型领域已经有成熟探索。此次联合山东大学、科大讯飞等单位组建智慧家庭垂域模型创新联合体,将继续在行业垂域大模型展开新的技术攻关。
作为国内智慧交通领域的龙头企业,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此次联合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AI企业,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将在智慧交通方面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结合。

海信智慧交通工程师在指挥中心值守。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已经陆续在全国落地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示范项目,构建车路云协同城市出行生态。此次牵头组建智能商用车车路云一体化创新联合体,将通过其核心技术、标杆项目、生态联盟的优势,突破车路云协同方面的关键技术,助力青岛在这一赛道夺得领先地位。
在合成生物领域,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工业酶龙头企业。此前已经与青岛能源所、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组建了产业联盟。此次牵头组建联合体,将有望在这一新兴赛道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实现建立起本土化的产业优势。
03
体系作战
头部企业带动、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参与,这种联合创新的方式,青岛市过去也建设过一些创新领域的联合组织。
那如今的创新联合体与以往又有何不同?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的创新联合组织,通常以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全要素为要求,往往承担着多项任务。而如今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则立足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一主要任务。
在主体定位上,此次所有的联合体牵头单位都是企业,这可以使创新活动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在内部成员的协作关系中,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往往缺乏明确的约束和权责界定,而创新联合体需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责任、权利、利益,让联合体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在支持政策方面,青岛创新联合体采取备案制建设,“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备案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对创新联合体通过科技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等予以支持的同时,青岛也将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对评价结果优秀的加大支持力度、不合格的取消备案资格。
创新联合体不是“为联而联”,而是瞄准明确的技术攻关目标和产业应用场景,实现从“单兵突击”到“体系作战”。
未来,这些创新联合体要以协同创新的方式,聚焦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关键技术,形成群体突破态势,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出来”、一批攻关成果“用起来”、一批优势技术产品“强起来”,真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