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7日讯 今夏岛城热浪来袭早、强度高、持续久,湿热交织令人体感闷热难耐。人们易现汗多乏力、心烦气短、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不适,病机在于暑邪耗气伤津、挟湿困脾、扰动心神。中医智慧以消暑益气生津、养护心脾为要,提供从容应对之道。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为市民支招中医防暑三部曲。
第一部曲:起居有常,顺应天时
中医养生首重“治未病”,预防远胜于治疗。市疾控中心专家王与菲建议,市民应谨守中医养生法则,可有效抵御暑邪。
首先是避其锋芒,择时而出。市民要遵循“天人相应”之理,避免在阳气最盛、暑热最酷之时,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应做好防护。
其次是夜卧早起,子午养心。“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季昼长夜短,宜稍晚睡、早起床,以顺应自然。午时心经当令,小憩片刻,约30分钟,最能养心阴、敛心阳。
此外,市民还要纳凉有度,慎防阴寒。空调温度在26到28℃为宜,避免直吹头面、颈背、肚腹。专家提醒,一旦室内外温差过大,大汗淋漓时直入低温环境或冲冷水澡,可能导致腠理闭塞,暑湿内蕴,反易引发类似感冒之症,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脘腹冷痛等,中医称之为“阴暑”。
第二部曲:饮食调摄,清补化湿
专家建议,酷暑天气应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夏季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宜饮食清淡,七分饱为佳,应少食或忌食油腻、辛辣、煎炸烧烤之物,以免助湿生热,困阻脾阳。饮食中适量加醋,生津开胃助消化。
忌过食生冷、顾护阳气。冰镇饮料、冰淇淋等寒凉之物,虽图一时畅快,但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中焦虚寒、内生寒湿,反而更易诱发中暑或胃肠不适,切记“形寒饮冷则伤肺(脾)”。
饮食防暑,贵在清而不凉,补而不滞,兼顾祛湿。市民可以在中医辨证基础上选用代茶饮方。日常清润,生津开胃宜食用酸梅汤,基础方为乌梅1-2颗+生山楂3片+陈皮少许+冰糖/蜂蜜适量。
因“阴暑”导致怕冷腹痛、脾胃虚寒,宜温中散寒,可以用生姜3片+红枣2枚掰开煮茶饮。
因耗气伤津导致的口渴、乏力、心慌宜清暑益气生津,可用西洋参5g +麦冬5g+五味子5g。
因暑湿困脾导致头身困重、腹胀、便粘宜清暑化湿健脾,可用鲜荷叶5g+炒薏苡仁10g+陈皮3g。
心烦燥热、睡眠差宜清心除烦,可用莲子心2g+淡竹叶5g。
体胖、血脂高宜消脂解腻,可用干荷叶3g+生山楂5g+决明子5g。
专家提醒,以上仅为举例,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个人体质各异,如有明显不适或慢性病,建议咨询中医师。
第三部曲:情志调摄,养心宁神
“暑易入心”,夏季养生,尤重养心。市民应保持心情舒畅、恬淡虚无,避免急躁易怒等激烈情绪扰动心神,可通过聆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等方式,使心火下济,肾水上承,达到静心宁神之效。
专家为市民建议中医防暑实用妙招。
摩腹导引术:市民可以在饭后2小时平躺屈膝,双手叠掌,掌心贴腹,右下腹起顺时针环形推揉(右下→右上→左上→左下)。要点是力度柔和,早晚各36圈。可以达到改善腹胀、便秘的功效,尤适久坐、饮食不规律者。
脾经拍打法:市民可以沿脾经(足大趾内侧隐白穴→小腿胫骨后缘→三阴交穴、地机穴→大腿根部冲门穴),空心掌匀速拍打。操作是上午9到11时最佳,每侧腿3分钟,力道均匀,可以达到疏通脾经,缓解下肢水肿、食欲不振的效果。
穴位按摩/按压的方法包括:
养心安神、助眠可以按摩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凹陷);
宁心安神、和胃止呕,缓解心烦、胸闷、恶心可以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疏风解表、通络开窍、清热镇痛可以按摩合谷穴(手背虎口处);
疏风清热、醒脑开窍,缓解头昏脑胀可以按摩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下凹陷处);
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增强抵抗力,改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可以按摩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
专家介绍,按摩方法为,用拇指指腹适度用力按压按揉,每穴3-5分钟,感觉酸胀麻为度,每日1-2次。
王与菲提醒,市民还可以用药枕/香囊来芳香避秽。市民可选用具有清香醒脑、化湿辟浊、驱蚊虫功效的中草药(如菊花、薄荷、藿香、佩兰、艾叶、石菖蒲、白芷、丁香等),在专业中医师或中药师指导下辨证配伍,装入布袋,制成药枕或随身香囊,助清利头目、醒脾化湿、芳香化浊、驱避蚊虫。(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