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印发行动方案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7日讯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和最优路径。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和中共青岛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青岛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行动方案》,从队伍建设、项目培育、平台阵地建设等方面,明确了建立健全具有青岛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7年,培育一批管理规范、素质过硬、活跃度高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推广一批主题明确、质效突出、形式多元、群众欢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构建一批文化为魂、覆盖广泛、科学布局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阵地,探索形成一批持续有效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模式和机制,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管理科学、协作顺畅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连日来,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联合山东大学“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队开展了“拾贝净滩护碧海 助研治污践初心”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沿着崂山湾海岸线,捡拾岸边的塑料瓶、泡沫块、废弃渔网等海漂垃圾,还向来往的游客讲解海洋垃圾的危害及保护海滩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大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

这一场景,既是青岛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切片,更是全民行动的生动注脚。《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社会化队伍,支持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等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等,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志愿服务不仅要有社会化队伍,还要组建专业化队伍,动员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领域优秀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就在上个月,市生态环境局已率先组建了青岛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并发布了五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共同推动美丽青岛建设。

《行动方案》提出要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大力挖掘、策划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建立市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库,打造一批主题鲜明、贴近群众、成效显著、社会影响力的典型项目。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美丽青岛建设重点任务,重点开展“美丽河湖志愿行动”“美丽海湾志愿行动”“‘无废青岛’志愿行动”“美丽中国宣讲志愿行动”“‘零碳青岛’志愿行动”等重点品牌活动。围绕噪声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排污许可管理等业务领域,开展“向‘宁’致‘静’志愿行动”“美丽乡村志愿行动”“‘许小可’助企志愿行动”“环境监督志愿行动”等国家统一规定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志愿服务模式和机制。

构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平台阵地建设十分重要。我市将全面梳理整合辖区内各类环境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阵地资源,发布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场地资源名录,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场所、岗位和条件。依托中国志愿服务协同平台等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注册登记、项目发布、服务对接、时长记录、效果评价等线上管理,利用线上工具赋能线下活动。探索运用星级评定、服务评价、积分兑换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宣传推广一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先进人物、先进组织、先进团队和优秀项目,推荐优秀代表参加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等,提高全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