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年轻人友好的音乐节?车滢:以长期主义深耕

如何打造年轻人友好的音乐节,将“音乐节+”转化为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的流量入口,6月底举办的“乐野之日”给出部分答案——

车滢:以长期主义深耕音乐节

6月28日至29日,2025“乐野之日CRUMP FEST”音乐节在西海岸新区热力启幕。任贤齐、吴克群、崔健、盘尼西林等音乐人轮番登台,年轻歌迷在热舞狂欢之余,还能畅玩AIGC互动游戏、沉浸式感受越野文化。这场海滩上的万人级音乐盛会,不仅为暑期音乐节市场打响了“第一炮”,更以鲜明的特色成为青岛音乐节突围的生动样本。

“乐野之日”的成功举办,为“青岛音乐节何处去”提供了精彩示范:通过将越野厂牌文化与音乐节气质深度对接,实现了音乐节与城市文化的创新融合,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历经2023至2024年超80个音乐节集中官宣的热潮后,青岛音乐节市场迅速进入盘整期——今年上半年仅有一场万人级音乐节落地。如何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本土音乐节品牌?如何将“音乐节+”真正转化为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的流量入口?这些问题在此次“乐野之日”的实践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乐野之日”音乐节制作人、北京创娱无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车滢同时也是国内音乐节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她于2023年联合孵化的泡泡岛音乐节凭借“音乐节+艺术节”的复合概念脱颖而出,仅用3年时间便跻身国内头部音乐节品牌行列。今年5月,创娱团队在长春打造的“哦啦音乐节”更成为东北地区炙手可热的音乐节IP,3天内吸引超10万乐迷参与,直接带动消费1.94亿元。

正如创娱团队的实践所示:在音乐节领域做长期主义者,才能看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为城市文旅注入持久活力。

图①车滢在音乐节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量身“订制”,海滩狂欢

记者:打造“乐野之日”这样一个全新音乐节,需要如何选择艺人阵容、匹配音乐节的品牌?

车滢:这场音乐节是我们新的IP联合越野品牌212越野汽车打造,客观上是青岛品牌制定,得到了政府支持。两天的演出邀请了崔健、任贤齐等艺人,也是通过越野跟音乐结合做的IP孵化和企划。

崔健代表了摇滚精神和越野精神,他当年就有站在老吉普车上唱歌的宣传照片,跟音乐节的定位很符合;任贤齐也是越野爱好者,自己也玩越野车,跟主题符合,而且,他较长时间没有来山东了,市场号召力非常强。从现场来看,还是符合我们的预想的。第一天的男歌迷较多,毕竟阵容以摇滚为主,盘尼西林、崔健等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摇滚音乐人。第二天的男女歌迷比例差不多,因为任贤齐、吴克群属于男女歌迷都喜欢的类型。

记者:近年来,音乐节市场不断出现新品牌,在已有的草莓、迷笛之外,泡泡岛这样成功的音乐节也层出不穷。您在打造新音乐节方面有什么心得?

车滢:2023年之后,音乐节这个词有点泛化,开发商、商业品牌包括饮料、快消品都在做,满地都是音乐节。归根溯源,怎么定义音乐节?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节日,落脚点是音乐,这也是一个出发点。起码在我看来,希望打造大家想要花钱来看的音乐节,舞台上不管是声光电还是艺人都是专业的、能打动人的阵容,但很多主办方忽视了舞台下的东西,包括装置艺术、吃喝玩乐逛的内容。我希望大家漂漂亮亮来这里交友、互动,一整天都有节日氛围,体验快乐的感受。

记者:音乐节的品牌这么多,品牌之间怎么划分它的边界?

车滢:品牌是跟它的原生定位企划有关系的。像“泡泡岛”,一开始这个IP就是奔着国际化、差异化去的。它不只是音乐内容,还有很多艺术内容,包括装置艺术、流动艺术,街头艺术再到视觉艺术,一体化呈现。它其实不是单独的音乐节,这也是为什么两年时间“泡泡岛”做得比较出圈。今年,“泡泡岛”在国内做了四站,接下来会开到新加坡,也是国内文化IP出海的重要一步。除“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外,我们还跟爱奇艺联合孵化了“中国说唱巅峰对决音乐节”,只做说唱垂类的内容,已经在北京、福州举办过。它就是一个线上综艺的线下化。

音乐节也要考虑合作方的需求。比如说,这次青岛的“乐野之日”,它的气质、它的特色就是越野。但如果换一个品牌,它就不是这个气质,不是这个风格,不再是以黑色、绿色为主的视觉效果,就需要我们找出一些标签和特色。像是“说唱巅峰对决音乐节”是跟着音乐风格来的,与说唱综艺节目联合孵化。我们公司还打造过另一个IP音乐节——“闪千手”音乐节,它是偏国际化的阵容,也很受乐迷欢迎。

图②“乐野之日”音乐节气氛爆棚。

差异化运营,各具特色

记者:按照行内人估算,音乐节市场的未来空间有多大?

车滢:中国的演出市场有几百亿元的规模,在演唱会领域已经产生了头部公司。公司之间也会协作,比如购买艺人演唱会项目,与经纪团队协作开发项目,包括商定巡演主题、制定演出规划。我认为,未来演出市场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今年,您做了哪些音乐节?

车滢:我们今年第一站是4月的厦门“泡泡岛”,然后是“五一”期间的天津“泡泡岛”。5月下旬,我们在长春做了“哦啦”音乐节,接着是6月青岛的“乐野之日”项目,然后,7月举办沈阳“泡泡岛”,8月可能会再次来到青岛做新的项目,9月举办大湾区“泡泡岛”,接着是新加坡的出海项目。

记者:音乐节给城市文旅带来了巨大的流量,而城市能给音乐节哪些方面的支持?

车滢:政府的支持分为几个维度。最基础的就是场地和报批的支持,因为场地非常重要,大型户外演出的第一环节就是场地,没有场地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是审批报批的链路,有一些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第二层级的支持像是一些城市会出台普惠政策,包括了给主办方奖补和给观众的票务补贴,总体来看,这些支持既有基础条款也有地方特色。

记者:国际上的火人节、FUJI音乐节越来越受到中国乐迷的关注,能否介绍一下国内音乐节在“打造个性标签”这方面的案例?

车滢:像是我们做的“泡泡岛”是“音乐与艺术节”,它有丰富的艺术元素,包含装置艺术和流动艺术。天津“泡泡岛”音乐节请了艺术团体参与,一个大鸟装置近三米高,人在里面操作,既有流动感也有视觉艺术。“泡泡岛”也在很多大屏上呈现了很多视觉艺术,也设置了很多装置艺术供大家打卡合照,会请艺术家合作特别企划。比如,音乐人王源的个人IP在音乐节的首次线下呈现就是在“泡泡岛”。“泡泡岛”作为“音乐与艺术节”尤其注重体验、打卡,这是我们找到的标签。

我觉得未来的音乐节可能是多元化的,比如,成都的春游音乐节已经火了很多年,它比较有野趣,比较嬉皮,这样的音乐节有它的存活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火人节不一定在中国适配,各国有不同的适配方案和民情民风,但多元化非常重要,能够存活下来的音乐节一定有它的识别标签和气质。

厚雪长坡,多元制胜

记者:音乐节的压轴艺人越来越趋同,如何避免音乐节的同质化,又如何避免音乐节的特性被其他音乐节“复制”?

车滢:最后一个餐厅会成为米其林还是成为快餐店?其实,后厨的原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油盐酱醋和鸡鸭鱼肉,对不对?无非就是炒菜厨师的区别。你是米其林厨师炒出来的水准,还是快餐店炸鸡小哥的水准?关键是掌厨的这个人。叫音乐节的产品特别多,为什么有高中低之分,为什么良莠不齐,就是看“炒菜”功夫的差别。可能大家都邀请某位大牌歌手,但有的项目就能早早售罄。那些看上去品相很好的项目能够吸引观众,观众可以进去吃吃逛逛、玩玩乐乐一整天。项目能否做好,关键就是操盘手的问题。

记者:音乐节市场从2023年的“回暖”到2024年的“井喷”,再到今年的趋于冷静。您认为,当下音乐节的市场行情已经回归常态了吗?

车滢: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开始将泡沫打下来的过程。2023年,线下演出市场是一个爆发式增长的状态,导致了行业泡沫越来越大、越来越厚。最终,泡沫是要散去的。在音乐节的利润率没那么高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退去。而像我们这样坚守长期主义的、做了十年音乐节的人,就会坚持去做。

记者:以往,各地多是引入大牌音乐节。近年来,大家相继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创立新的音乐节。如果在青岛创立一个新音乐节的话,您有什么设想和灵感?

车滢:在新兴音乐节方面,我们5月在长春孵化了一个“哦啦”音乐节。东北人说“哦啦”,就是等同于说OK——这个音乐节的logo也是一个OK的手势。我们孵化这个音乐节就是奔着三年计划去的。三年里,“哦啦”音乐节不会离开东北。这个项目中间会产生出很多与东北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包括海报花朵繁盛的东北感觉,也包括音乐节的内容设定,其中涵盖了语言艺术、脱口秀、开心麻花剧目等内容。音乐节前后的一个月内,我们跟长春很多脱口秀俱乐部、开心麻花剧目都有互动,挖掘当地的文化标签和特色。

音乐节“嫁接”人文内容和城市特色主题,才具备长远的生命力。青岛的音乐土壤很好,也邀请过很多有新意的艺人。就这个开放性命题来说,如果要为青岛孵化一个音乐节,我们会从青岛的民风和特色入手做企划。作为外地人,我感觉当地热情好客,有很多“规矩”,可以通过很多内容来体现山东的好客和“规矩”多这样的标签。我们希望音乐节跟城市有连接,让它能和这个城市共生,从而策划出有生命力的内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