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最高奖得主薛长湖:用一杯热水泡发海参的人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初夏的黄海之滨,青岛海洋食品与营养健康创新研究院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正俯身观察“人造鱼肉”的进展。“别小看这些细胞,它们可能改变未来人类的蛋白质供给方式。”他轻声说道。

这个场景浓缩了薛长湖四十多年的科研人生——从被乡亲们戏称“腌咸鱼”专业的水乡少年,到如今手握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海洋食品领域院士。

在薛长湖的办公室里,陈列着见证这一历程的“里程碑”成果:

高纯度南极磷虾油,在灯光下泛着鲜艳的光泽;

速发海参,只需简单泡发就能还原美味;

膨化鱿鱼酥,让近20年没有“更新”的鱿鱼加工技术有了新突破……

“为什么一辈子执着‘从海里找吃的’?”薛长湖回答,“海洋给我们的不仅是食物,更是解决粮食安全、满足人类健康的金钥匙。”

这句话背后,是他长期潜心海洋水产品加工的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也是他贯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带领团队创造了超500亿元的经济效益。

图片

薛长湖

01



让海洋食品的价值更高

“三个5、一个1,通过加减乘除运算,怎么能等于24?”采访中,薛长湖给记者出了一道题。

几十年过去了,他对这道题仍印象深刻,因为这道题让他真正走上了求学之路。

薛长湖出生于江苏兴化,幼时的薛长湖对学习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我们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根本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他说,“放了学除了在水里玩、就是干农活。”

转变发生在初中。一位老师为了“惩罚”调皮的薛长湖,出了这道难题:做得出来才可以放学回家。

但令人老师想不到的是,薛长湖仅思索片刻便给出了答案——(5-1/5)×5=24。“你是有天分的,得好好学习,跳出农门。”这句话让薛长湖第一次知道了学习的价值。

1980年,薛长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只不过,“水产品加工”这个在传统认知里不过是“一把刀、一把盐”的专业,却惹来了不少疑惑:“腌咸鱼,还用得着上大学?” 

在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一路读到博士。硕士期间研究的是人造鱼肉蛋白纤维纺丝工艺,博士期间主攻养殖对虾和海捕对虾风味的分析与比较,“向海问食”一直是他的科研目标。

“我国是水产大国,水产品为国民提供了近30%的优质动物蛋白。但传统加工方式高值化加工率低、副产物未充分利用,制约着我国海洋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薛长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价值一块钱的原料变成两块钱、五块钱,甚至更多。

02



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带着这样朴素的理解,多年来,面向鳀鱼、秘鲁鱿鱼、海带等低值大宗水产品资源,虾蟹壳、鱼皮等海洋水产品加工下脚料,薛长湖对其中蛋白质、糖类及脂质高效利用开展了系统研究,他用鱼皮、鱼鳞这些传统废弃物做胶原蛋白肽,使其价值便提升了几十倍。

20余年原始创新与数十项技术集成,薛长湖牵头完成的“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与效益,还打造了一座技术宝库,让诸多海洋生物资源变为我们餐桌上的食品

薛长湖更为人熟知的,是他与海参的“亲密”关系。

以前,我们吃海参,需要将传统干海参泡发一周左右才能食用。现在,仅需一杯热水就能将海参迅速泡发,便捷的同时保留了更多活性成分。

这一转变背后“推手”,就是薛长湖。

图片

薛长湖右二到海参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海参主要功效成分不清、加工技术装备落后、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流失严重等问题,海参产业受到严重制约。

在对海参功效成分进行解析的基础上,薛长湖率团队研发出了营养保持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并构建了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体系,还建成了国际首条机械化海参预处理生产线。

2020年,薛长湖凭“海参功效成分解析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系列技术在多个海洋食品龙头企业应用,开发出20多个海参新产品,助力我国海参全产业链产值迈上千亿元规模。

03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中间隔了25000里。”

在薛长湖看来,科学家可分为三类:改变世界的、改变行业的和推动行业的。而他属于推动行业发展的一类。

推动行业发展,靠的就是成果转化。而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应用并取得效益,中间有13个环节,可以说隔了25000里。”薛长湖用这个比喻道出了成果转化的艰辛。

为了缩短这个距离,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应运而生。

作为院长,薛长湖定义该研究院就是要解决科研到应用的中间环节问题。研究院持有中国海洋大学200多项专利的转化委托,与100多家企业合作推进成果落地,已孵化8家企业共同研发产品50余款,一半已经上市。

研究院的成立和运行凝聚了薛长湖的心血——他不拿一分工资,就是为了挖掘企业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在试运行的两年中,他接待不下1000家企业的到访。

在生态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海洋每年可以提供30亿吨水产品,可供300亿人食用,还能提供有益多糖、磷脂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薛长湖把它们定义为“蓝色食品”。

未来,薛长湖还要培养科研人才和工程人才,深挖“蓝色食品”宝库:要开发南极磷虾、海洋微藻等资源量大但利用率低的新型海洋蛋白资源,挖掘OMEGA-3脂肪酸、海洋多糖海洋食品功效成分,在干细胞培养鱼肉、3D打印海鲜等领域创新加工技术……

采访的尾声,薛长湖说:“能把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结合在一块,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句话,或许是对他科研人生最好的注解。

从懵懂学子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得主,从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践行者,薛长湖诠释了一位科学家“把论文写在浩瀚海洋中”的初心。


记者|耿婷婷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