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胶州湾蔚蓝的海面下,庞大的盾构机正向前掘进——这是正在建设的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施工现场,也是曲立清35年职业生涯中主持的第四条跨湾通道。
关于曲立清的报道并不多,此番以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的身份获得2024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让这位“沉入海底”潜心钻研的科学家的事迹“浮上了海面”。
从业以来,曲立清带领团队主导/参与了四条跨湾公路交通的建设:
青岛首座跨海大桥——女姑口跨海大桥;
首座独塔联体半漂浮体系斜拉桥——市丹山特大斜拉桥;
首座40公里级超长跨海大桥——胶州湾大桥;
首座海底隧道——胶州湾隧道。
他的成果,让青岛实现了从“青黄不接”到“青黄同城”的历史性跨越,不仅将中国在跨海桥梁与海底隧道领域的技术实力推向了世界前沿,更实实在在刻在青岛城市发展的轨迹中、刻在市民游客通勤的需求中。

曲立清
01
“修路造桥是积德的事”
1965年曲立清出生在山东青岛。18岁,他考上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桥梁工程专业。
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曲立清带着几分朴素的理想主义。“当时并不是很多人愿意报桥梁,大家印象里就是去崇山峻岭、偏远地区修路。”
曲立清回忆道,“但我总觉得,修路造桥是为社会、为世人、为后代积德的事。”这份最本真的善念,成为他选择这一行的原始动力。
彼时的同济校园,严谨求实的学风深深浸润着这位刚刚迈入桥梁工程领域的学子。“那时候李国豪校长刚退休不久,八十多岁还骑着自行车长途跋涉锻炼,就为了保持好身体做科研。他培养的弟子,都是行业大家,给我们本科生上课,也将那种对学术的深耕精神和态度传递给我们。”
曲立清特别提及那段高强度的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桥梁动力学……
“学得很辛苦,但也积累了最扎实的理论功底。这让我至今对结构异常敏感,现场看一个构筑物,不用计算就能大致判断问题根源。”
这种刻入骨髓的力学思维,在他描述专业认知时尤为生动:“看任何结构,脑子里先构建力学模型。隧道本质也是拱桥,但它的约束边界条件和空中拱桥完全不同——要同时考虑水的压力、岩土的压力,还有运营后的车辆荷载、地震力,甚至事故撞击力。”
正是这种将复杂工程抽象为“力学图示”的能力,为曲立清日后破解胶州湾地质迷宫埋下了伏笔。
硕士毕业后,曲立清回到青岛。他将挑战的,是胶州湾这道横亘在城市东西两岸之间的“蓝色天堑”。
“跨过她、穿越它,是这座城市发展避不开的命题。” 曲立清的职业生涯,就此与胶州湾紧密相连。

02
从女姑口和胶州湾海底隧道
曲立清“征服”胶州湾的第一个作品,是1991年作为设计负责人参与的青岛首座跨海大桥——女姑口大桥的建设。
这座全长3060米的桥梁,在当时已是国内跨海桥梁长度之最。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他和团队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
传统桥梁支架方式在变幻莫测的海上行不通,曲立清就率先使用液压滑移模架,让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钢铁手臂,无需水下支架便能稳稳托起桥体,在液压驱动下精准滑移、浇筑。
高盐度海水侵蚀、复杂的潮差变化,面对严酷海洋环境带来的考验,曲立清从最朴素的实践开始摸索,将钢筋保护层从陆地的3-4公分加厚到5公分、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新型抗渗涂料,甚至给模板裹上“电热毯”保证冬季施工质量……
看似基础的“土办法”,却是中国跨海工程耐久性迈出的开创性第一步。
作为跨胶州湾的第一条通道,女姑口大桥的建成,贯通了青岛主城与其他区域的通行,优化了胶州湾沿岸的交通网络,促进了物流、旅游、海洋科技等产业发展,为青岛从“滨海城市”向“海湾城市”转型奠定了基础。
03
让“青黄不接”成为历史
青岛启动海底隧道这个超级工程的时候,曲立清迎来了人生的关键抉择。
彼时,任职于青岛市交通局的他,已经作为总工程师参与了胶州湾大桥等工程建设。他首研的高精度卫星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率先将桥梁三维空间定位精度误差降低到毫米级,已经为全球跨海大桥建设打造了“青岛样本”。
当市里决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海底隧道,青岛国信集团视此为发展机遇,力邀曲立清成为胶州湾隧道项目的技术掌舵人。
“海底太神秘了,修建隧道的风险太大了,光理论论证就用了二十多年啊!” 曲立清感慨道。如果说修建跨海大桥是艰难地攀登高峰,那么建设海底隧道则如同潜入未知的深海迷宫,风险与挑战呈几何级数增长。
国信集团的橄榄枝意味着离开舒适区,投身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无人区”。面对质疑与挽留,怀着对技术难题的纯粹热忱,曲立清毅然加入国信集团,主持海底隧道项目。
挑战的艰巨程度远超想象。胶州湾成因独特,海底岩石种类繁多、岩性迥异、软硬突变、断裂带纵横,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压力和万吨海水一起,沉甸甸地压在曲立清肩上。

胶州湾跨海大桥
有问题,那就解决问题。
曲立清率领团队探明了胶州湾海底地层岩性、绘制了断裂带分布图谱,让古老而神秘的胶州湾在工程上变得“透明”。
在具体施工中,针对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导水通道探不明、漏水堵不住的国际公认难题,曲立清率先提出了综合预报的技术框架,构建了“海上探测+洞内预报”“地球物理探测+精准钻孔探测”的海底隧道导水致灾构造定位探测技术体系。
针对导水构造封堵难题,他和团队创建了基于“五参数”法的海底隧道不良地质加固堵水综合施工技术,将我国隧道注浆堵水技术提高至一个新的高度,建成后全隧道涌水量每天4000立方米且逐年下降,仅为同期同类隧道的一半。
踩着一个个困难向前,2011年,中国首条海底公路隧道——胶州湾隧道通车。当第一条轮胎平稳碾过坚实海底路面,青岛人“穿越胶州湾”的百年梦想终于照进现实,中国在海底隧道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

青岛胶州湾隧道
而曲立清和团队构建的海底隧道建造体系,奠定了我国海底隧道建造的技术基础,支撑了我国十余条海底隧道的安全建设。
从女姑口大桥的艰难启航,到胶州湾大桥的巅峰跨越,再到胶州湾隧道的深海穿越,多年来,曲立清带领团队获得詹天佑奖3项、鲁班奖4项,为青岛带来了超700亿元的GDP经济增长值。
如今,曲立清正带领着他经验丰富的团队,全力投身于“建设第四条”青岛跨湾通道——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这一超级工程中。这条隧道以其前所未有的建设规模和前所未有的技术难度,入选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50周年全球50项标志性工程。

曲立清(左一)同我国著名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就二隧项目技术难点进行讨论。
它不仅承载着青岛迎来“双隧时代”、胶州湾东西两岸同城一体化发展的新期待,更意味着将海底隧道建设领域的“中国标准”和“青岛模式”推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