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近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6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正式施行。这意味着,今后人们在网购、办理业务等要用到实名信息的场景时,可以用“网络身份证”进行核验,从而极大降低个人身份信息泄露的风险。
什么是“网络身份证”?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谈起。第一,网号,简单说就是“网络身份证号”。过去,人们上网时经常使用的是身份证号,而身份证号中包含了很多个人隐私信息,比如,户籍注册地、出生年月日、性别、姓名等。一个人只要身份证号码曝光,很多个人信息也随之泄露。而网号是由无规律的10个数字和字母组成,即使别人知道了你的网号,也无法了解你的个人信息。第二,网证,是在网号基础上生成的“网络身份证”。
“网络身份证”可以当作人们上网时的“证件平替”。在人们注册网络平台、登录社交账号、和网友聊天等场景时,它都可以代替身份证,使网络生活更便利,也使交易更安全。
这些年来,人们饱受个人信息泄露之苦。比如,网络“开盒”的歪风弥漫。在某些群体中,组织煽动“开盒”、提供“开盒”服务,用于打击异己、谋取非法利益等,让人既忧且怒。再如,一些平台掌握了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却没有在保护个人信息上投入应有的人力和财力。
“网络身份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前,中央网信办部署加强“开盒”问题整治工作,要求微博、腾讯、抖音、百度、小红书、知乎、哔哩哔哩、豆瓣等多家重点网站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开盒”乱象。
将这些新闻联系起来看,就会明白国家正在以“源头治理”的方式,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去年7月26日至8月25日,相关部门曾就《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充分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对《办法》进行了多轮完善,重点增加了确保网号网证使用的“自愿性”、确保未使用网号网证用户享有“同等服务”等内容。此前已在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等67个APP和场景中进行了试用。
可以说,“网络身份证”是一项只要你愿意领取使用,就能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事物,它在互联网时代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这张无形的身份证,将会筑起一道坚固的“个人信息长城”。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