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如何提升品质?落实中央精神,市委书记调研青岛主城区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空间,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在刚刚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确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

7月21日上午,市委书记曾赞荣调研品质城市建设推进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品质城市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需求。

从行程来看,此次调研主要围绕青岛主城区的住房、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内容展开。

近年来,青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借助城市更新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01



人居环境更宜居更美丽‍‍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城市工作7大重点任务之一。让人民宜居安居,始终是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

住有所居是宜居的基础。从公租房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从城中村改造到老旧小区改造,青岛的城镇居民人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据统计,1958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到2023年底,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0平方米,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

市南区湛山街道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便居民出行。

去年,青岛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李沧区京口路、市北区开封路开工建设,建设房源共计3613套,如今即将全面实现主体封顶。

两个项目都达到了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规划有健身空间、健康跑道、助老服务、邻里坊等生活服务设施,让更多在青岛奋斗的工薪收入群体实现“居有其屋”的安居梦想。

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不仅要解决住有所居,还要追求生态宜居。

近年来,青岛多次跻身“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更加鲜明。

近三年时间青岛已完成70个山头公园的整治,建设口袋公园302个、绿道336公里、林荫廊道145条、立体绿化322处。

图片

近年来,随着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海之恋公园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近千个公园散落在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里,在草坪上练瑜伽、在公园里淘手作、在樱花树下看沉浸式表演……已成为千万市民亲近自然、共享美好的生活常态。

02



群众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青岛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摆在首要位置。

停车是居民最普遍的民生需求之一,关乎体验感、幸福感,尤其是景区和老城区停车问题亟待解决。

近一段时间,在青岛大学路网红墙对面,一处地下停车场项目一直处于紧张的施工中。

这里从最早的东方菜市到后来的东方饭店,再到如今全新的公园、广场、停车场项目,经过更新即将以崭新面貌亮相,并为周边景区提供停车服务,有效缓解老城停车难问题。

近年来,青岛坚持“因地制宜、挖潜增量”,增加泊位供给,在全市建设公共停车场291个、泊位10.6万个。

图片

位于老城区的中山商城人防地下停车场,缓解区域停车难题。

除了千方百计增加泊位供给,青岛还建设“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统筹停车资源。

截至目前,该平台成功接入1600个经营性停车场,整合46.3万个泊位,构建起全市统一的停车大数据中心,真正实现停车信息“一网统管、一平台运营”。

为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青岛加大力度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老百姓家门口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比如在居民“家门口”打造触手可及的“健身圈”,这离不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和完善。

在风景秀丽的浮山森林公园西坡,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浮山全民健身中心全新亮相,即将面向公众开放。这里业态丰富多元,涵盖健身私教、网球训练、拉丁舞、击剑、橄榄球等专业培训,同时设有运动康复中心和轻食咖啡区,打造“健身+休闲+娱乐”的复合型空间。

图片

鸟瞰浮山全民健身中心。

近年来,青岛聚焦群众需求,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024年,全市范围内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场地设施373处。

今年,青岛将继续优化健身休闲服务供给,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儿童运动空间、长者运动之家等10处以上,更新新建健身场地设施150处以上。

03



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慧

伴随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提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精细化管理成为城市治理转型的必然选择。

青岛坚持“精准治理”理念,通过“微更新、微提升、微整治、微治理、微精彩”五大精细化举措,靶向发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以“小投入”撬动“大民生”——

激活拆违腾退土地、桥梁桥下空间、老旧厂房等闲置低效区域,通过城市空间“微更新”行动累计落地民生项目710余个,一批以往脏乱差、暗灰闲的空间实现华丽变身。

精选150条重点街巷开展“微提升”行动,通过硬件改造、环境提升、文化塑造等具体措施,让一批背街小巷蝶变升级,成为“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典范。

图片

背街小巷的“微提升”,让城市的毛细血管变成有故事、温度的活力空间。

依托数字化管理手段,将分属多个部门的180余万个窨井盖录入城市管理部件数据库,累计排查整改井盖移位、破损等安全隐患2.7万余个(次),为市民筑牢出行与生活的“安全防护网”。

开展城市管理领域“微治理”行动,聚焦绿化带正对斑马线两端、无障碍坡道设置不规范等不精细、不规范、不便利的“小”问题,通过“一点一策”制定整治方案,已累计完成3.5万余处“小而精”的改造。

开展100处城市小微空间美化提升行动,聚焦城市功能完好但存在视觉瑕疵或轻度破损的设施,全面推进小微空间艺术化改造,唤醒城市“美学基因”。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青岛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全市18个行业、32个部门数据,为350万个城市部件建立数字身份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城市运行水平,确保市民生活环境更加安全、便捷、舒适。

图片
青岛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公众服务诉求分析系统。

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坚持以人为本,青岛一定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建设好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记者|王冰洁 贾臻    编辑|赵笛

摄影|梁超 刘栋   制作|宋尉嘉


图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