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5日讯 夏日炎炎,凉拌木耳、凉皮这些爽口的凉拌小菜成了很多人的心头好。但这些美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变成“健康杀手”。近期有新闻报道,一位女士因吃了隔夜泡发的白木耳恶心呕吐,送医后被诊断为米酵菌酸中毒,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米酵菌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夏天特别危险?又该如何防范?近日,青岛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
米酵菌酸是什么呢?市疾控中心专家柴然介绍,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毒素,毒性极强,会引起中毒和死亡。椰毒假单胞菌喜欢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繁殖,主要来源于长时间发酵或浸泡的食物。当温度超过25℃时,被污染食品上的椰毒假单胞菌就像获得了“生长许可证”,其代谢产物米酵菌酸会快速积累到危险水平,所以夏天是米酵菌酸中毒的高发期。
米酵菌酸耐高温,普通蒸煮根本无法去除,即使认真清洗、煮熟,也没办法完全去除,一旦吃进肚子,轻则上吐下泻,重则伤肝致命。
米酵菌酸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更棘手的是,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效药,主要以支持疗法为主,如果催吐洗胃之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就必须进行血浆置换将其排出。如果米酵菌酸已经到达各脏器,又医治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危及病人生命。所以说预防才是关键。
哪些食物容易藏毒?柴然说,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中涉及食品主要为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常见的有四类。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木耳,久泡木耳出现发黏、发软,出现异味等情况,应该立即丢弃;
谷类发酵制品,如北方的发酵玉米面、酸汤子,南方的吊浆粑、放置过久的糯米汤圆等;
湿粉类淀粉制品,久放的湿河粉、湿米线、肠粉、粿条、湿粉丝、湿米粉、凉皮等;
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霉变等。
米酵菌酸中毒了会怎样?专家介绍,其中毒表现为发病急、毒性强:如果吃了被污染的食物,一般30分钟至12小时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乏力、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黄疸(皮肤发黄)、皮下出血、肝损伤,甚至昏迷。因没有特效药,中毒后的死亡率极高,可达40%至100%,一旦怀疑中毒,别犹豫,赶紧去医院,越早治疗越好!
柴然为市民提供了一份预防攻略。木耳银耳冷水泡发1到1.5小时足够,不要超过2小时,热水泡发的时间要更短。夏季高温推荐放冰箱冷藏室泡发,隔夜泡发、发黏、有异味的木耳银耳应立即扔掉。
市民不要自制发酵食品,如酸汤子、吊浆粑等,家庭自制发酵食品特别容易受杂菌污染,并且掌握不好发酵的温度和时间,容易给健康埋下隐患。
湿米粉、凉皮买来当天尽快吃完,开封后冷藏不超过12小时,室温放置别超过2小时,凉拌菜要现吃现做。
储存环境注意阴凉通风,选择阴凉通风处储存食品,避免阳光直射,发霉食物及时丢弃,切勿去除霉变部分后继续食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