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新元,创见未来!青岛举办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对接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5日讯 今天下午,2025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对接会举办,通过主题分享、产业链图谱发布、项目路演、闭门对接等形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构建“青岛智造”新生态。

本次活动以“智启新元 创见未来”为主题,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指导,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主办,青岛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北京数字万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翁啟文,山东省政协常委王栩,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万胜,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超出席活动。

共探人工智能技术前沿

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人工智能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根据《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此次对接会集结了破解技术堵点的“最强大脑”,以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携前沿技术成果与产业洞察而来,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注入“源头活水”。

活动现场,张建伟以《具身智能连接物理世界造福人类》为主题,剖析了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从虚拟信息世界迈向物理交互的关键突破。他表示,未来十年具身智能将落地千行百业,替代蓝领重复劳动,以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物理世界刚需场景的智能化变革,最终实现“机器为人服务”的普惠愿景。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昌元以《中国机械总院青岛分院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为题,从实际案例出发,展现了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攻关的“落地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魏宪聚焦《视觉语言导航:从结构化环境到非结构化越野环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了解视觉语言导航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打开了新的视角。河海大学教授张剑华带来《多模态相机融合的泳池防溺水系统》,将 AI技术与民生场景结合,用“科技温度”诠释了人工智能的多元价值。

会上还发布《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行动倡议》,并启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行动计划,邀请国内垂类大模型企业来青对接交流。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青岛分院有限公司、青岛奥斯特电驱动设备有限公司、昆山华恒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铽罗(上海)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人工智能+”成果推介。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活动特别设置项目闭门对接会,推动“链”上资源实现固链有保障、融链有活力、建链有方向。

当前,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已形成“一核两翼多点”的发展格局。作为“一核”的崂山区,聚集大量人工智能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较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青岛高科园管委介绍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发展情况。作为“两翼”之一的西海岸新区,现场介绍西海岸新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与机遇。青岛高新区介绍其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和创新生态构建。青岛海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介绍市南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此外,灵犀科技现场发布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详细分析产业背景、支持政策、空间布局等,为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数据支持”。

企业路演环节将全国优质创新资源引入青岛产业视野,来自上海、苏州、武汉等地的企业代表聚焦资本对接等议题展开互动。人加智能机器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携其自主研发的“通用机器人劳动力解决方案”亮相,引发现场企业关注。北京燕心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介绍通用智能机器人大脑系统,其灵活适配多场景的AI决策能力成为会上焦点之一。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市民营经济局常态化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行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先后举办近30场产业链专场对接会,编制17篇产业链图谱,吸引1500余家优质中小企业参会交流,其中外地企业600余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