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火热的夏天,青岛国际啤酒节再度彰显了强大的号召力。
无论是西海岸金沙滩啤酒城,还是啤酒节崂山会场、老城会场,都人潮汹涌。
据老城会场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0日,累计吸引客流量151.29万人次,啤酒消费量达34087升,拉动消费2335.5万元。
这是开幕仅仅两天后的数据。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1991年,青岛国际啤酒节启幕,走过35载,历久弥新,已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城市IP之一,也是最具人气的城市狂欢以及最具识别度的城市营销案例之一。它是青岛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青岛国际啤酒节得以穿越时光,深入人心,走出青岛,拥抱世界?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盛大开幕。
1
但凡出圈的品牌都有一个共性:深厚的文化底蕴。
迄今青岛建置130多年,啤酒文化很早便镌刻于城市肌理。它是青岛人拎着塑料袋的日常,是市民待客的方式。在中国所有城市中,能将啤酒作为名片的,青岛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人们常说,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
沁人心脾的啤酒,不仅滋润着城市中人,亦在青岛多元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精彩的笔触。
上世纪30年代旅居青岛的梁实秋在《忆青岛》中写到:“一份牛排,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
与梁实秋的豪兴相比,作家柯灵要闲适得多。他写道:“你可以向沙滩后面走去,疏疏的绿树林子里设着茶座,进去喝一杯太阳啤酒,喝一瓶崂山矿泉水,或者来一杯可乐吧;无线电播送的西洋音乐和东洋音乐在招诱着呢。”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数十年以来,只要来青岛,喝一杯啤酒是必不可少的。
用塑料袋装着的青岛啤酒。(资料图)
青岛人对啤酒的情感,犹如对大海的钟情,早就融入骨子里。以前,青岛人喜欢用暖水瓶盛酒。后来,用塑料袋装啤酒成了寻常而又靓丽的风景线,还时不时登上网络热搜。
啤酒之于青岛,既是阳春白雪的“高大上”,也是普通百姓的“烟火气”。一句普通的“哈啤酒,吃蛤蜊”就点出了啤酒文化覆盖全民的传统,让青岛啤酒节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
青岛的啤酒文化,肇始于城市开放的先天禀赋,源于青岛悠久的啤酒产业基因。
始建于1903年的青岛啤酒,是国内最早的啤酒企业之一,彼时青岛建置刚刚10余年。今天,青岛以制造业闻名于世,而历经120余年依然长青的青岛啤酒,正是城市工业的启蒙者之一。
在青岛历史上,很多产业起起伏伏。青岛啤酒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依然长青的企业。在城市成长的历史进程中,青岛啤酒总能为城市带来惊喜,带来骄傲,与城市相互成就。
青岛啤酒厂(资料图)
1906年,青岛啤酒就获得了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奖。1948年青岛啤酒出口至新加坡;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岛啤酒的创汇额在全国占比超过1%;上世纪80年代,青岛啤酒曾承担全国近八成的外贸出口任务。
如今,青岛啤酒已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保持中国啤酒出口量第一。不夸张地说,很多人因为青岛啤酒认识了青岛。青岛啤酒还是内地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企业;同时也是青岛乃至山东首家登陆A股的企业。
正因如此,多年之前,一句话就已然“出圈”:中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有两块,一是青岛啤酒,一是西湖龙井。
近年来,青岛啤酒这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今年6月份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青岛啤酒以2803.55亿元品牌价值再度蝉联中国啤酒行业榜首,连续22年“霸榜”。
当前,在青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包含食品饮料和纺织服装的现代轻工业是提质发展的3个优势产业之一。其中,食品饮料的产业规模接近2000亿元,而青岛啤酒是重要一环。
可见,青岛啤酒节能有今天的成就,如果说文化是魂,那么产业就是名副其实的根。
3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与精神,由历史和现实交融而成,由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决定。有的城市粗犷豪放,有的温婉内敛,青岛则属于开放时尚型。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设立本身就体现了青岛开放的胸怀。青岛在1986年便萌生了依托“青岛啤酒”这一国际品牌打造啤酒节的构想。随着青岛啤酒二厂投产,产能倍增,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青岛啤酒节就像一个舞台,在这里实现了城市与市民的“共情”。
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彩车巡游。(资料图)
1991年6月23日,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开幕,8天时间参会人数超过30万人次。青岛人对啤酒节的追捧、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在首届啤酒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自此,啤酒节内化为青岛人最熟悉和自豪的“城市仪式”之一。
对青岛市民而言,每年盛夏的啤酒节都是一场盛大的“待客宴”。“等啤酒节开始了,到青岛来哈啤酒啊”——这朴素的邀约,成了青岛人呼朋唤友最热情的理由。
啤酒大篷里,素不相识的邻桌常因举杯畅饮而成为朋友;人们随音乐放声歌唱、尽情舞动;兴之所至,更有豪爽的饮者登台献歌……这场全民参与的狂欢,传递着青岛的好客与开放,塑造着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成为城市辨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每一届啤酒节,都展现出引领风潮的独特魅力,将青岛的城市文化、时尚元素以及山海城特色投射于啤酒节的热情奔放之中。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啤酒欢乐女神选拔赛。
从首届啤酒节100多辆彩车组成的巡游队伍,到第八届惊艳亮相的啤酒节小姐大赛,再到2008年的“啤酒节遇上北京奥运会”,直至如今融合AR、VR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几乎每一届的啤酒节都能以开创性的活动与形式,给城市和游客留下特殊的记忆。
顺着城市前行的足迹,青岛国际啤酒节早已完成从“单一会场”到“全域联动”的空间拓展。以今年的啤酒节为例,设西海岸、崂山、青岛老城三个会场,同期在其他区(市)举办特色活动。空间的扩大,不仅代表着范围的增加,更意味着啤酒节深度融入了城市发展的节拍。
4
“与世界干杯”是青岛国际啤酒节永恒的主题,也是它成为青岛金字招牌的主因之一。
青岛国际啤酒节是青岛的,更是世界的。随着啤酒节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啤酒节与世界的关联度也同步加深。
2008年,大规模引入德国HB、日本麒麟等国际品牌;2018年,乘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东风,俄罗斯乌拉尔啤酒大篷、印度甩饼等上合元素精彩亮相;今年7月,国际啤酒节联盟合作机制2025青岛会议在金沙滩啤酒城举行,会议发布的《啤酒节主题跨境游合作倡议》,串联起德国慕尼黑、韩国大邱等全球啤酒节庆。
啤酒大篷里举杯畅饮的外国友人。
今天,啤酒节已成为城市的“国际会客厅”。今年啤酒节的三个会场, “国际范儿”十足。不仅荟萃了国际知名啤酒品牌和风味美食,还将举办上合周、青岛国际友好城市交流月、万名韩国游客畅游啤酒节等国际交流活动。另外,三个会场将进一步规范中、英、韩、日等多语种会场标识设置,配备多语种志愿服务,优化多币种支付等便利化措施,用精彩的活动和优质的服务,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
作为开放之城,青岛拥有众多面向世界的平台,其中,青岛国际啤酒节集烟火气、时尚包容度等于一体,独树一帜。
人山人海的金沙滩啤酒城。
青岛国际啤酒节以酒为媒,将城市文化、山海特色、情感共鸣等,酿成了一杯比啤酒更醇厚的城市原浆。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青岛,不仅为“哈啤酒”,更为感受这个生机勃勃、热情奔放、海纳百川的城市灵魂。(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李旸)
责任编辑:张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