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单揭晓!当年的农民工、电焊工,今天为青岛“代言”

今天是第三个青岛工匠日。

三年前,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以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形式,决定将每年的7月26日确定为“青岛工匠日”,以此表达这座城市对技能人才、工匠人才的尊崇与敬意。

在7月25日举行的青岛市2025年“7·26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上,发布了2025年“青岛大工匠”“青岛工匠”“青岛手造工匠”和“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成果。

“聚匠心 强品牌”青岛市2025年“7·26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举行。

三年来,青岛工匠日的主题在变,但对“匠心”的追求不变。作为中国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坚守匠心,也就守住了青岛制造的底气。

01

匠人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青岛工匠用汗水和创新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纺织工业的发展历史中,郝建秀通过合理改进工序、提高操作水平,实现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0.2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版图上,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磨工宁允展在0.05毫米的空间里追求完美,中国制造闪耀世界;

港口生产一线,许振超从普通码头工人干起,带领团队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工匠许振超向全市工匠人才寄语。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起市级以上工匠586人次。

其中,人民工匠1人,大国工匠4人,齐鲁大工匠6人,齐鲁工匠35人,青岛(大)工匠529人次。

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智能家电到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化工,220余万青岛产业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在产业“沃土”里汲取成长“养分”,实现了由“工”到“匠”的华丽蜕变。

02

匠心

在青岛,“工匠”两个字分量沉甸甸的,“匠心”早已熔铸到各行各业发展的肌理中。

前不久,青岛市总工会命名表彰了新一批青岛大工匠,他们来自我市重点产业一线,他们的职业生涯,生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当代产业工人特质。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技能师马伟光,深耕商用车装调领域16年,攻克了鹰途头等舱水浴系统调试和子母车驾驶室气囊标定等难题130余项,独创调试方法27项,获国家专利6项。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产品设计负责人封善斋,从机械设计工程师起步,主导开发了多种规格的测量机,其中亚微米级CMM设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为中国的精密测量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工船特级水产技术员曲善村,设计制作了降低养殖舱内大旋流的装置,成功养出首舱品质媲美野生的工船大黄鱼,取得世界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等多项权威认证。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仲积峰,参与了雅万高铁的制造,从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焊接专家,他先后完成创新攻关课题38项,授权国家专利7项,为公司创造效益近千万元。

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特焊班组长孙靖东,参与全球首台苯乙烯装置反应器制造、中国首台最大重整反应器制造,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焊接技师、高级技师34人,焊接高技能人才110余人。

马伟光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式雷,承担国家和省市级重点项目22项,研发了高海拔风积沙地生态修复技术、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等,获各级科技奖励30项、授权专利107项、软件著作权40项。

青岛水务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机械管理专员邓丁华,自主研发的卧式自清洗过滤器密封装置,填补了国内维修技术空白,带领团队完成19项技术攻关、23项改善成果转化应用,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

青岛能源热电集团第二热力有限公司中心换热站站长姜涛,带领团队研制“供热管网排气装置”,引入“无人机+AI”智慧巡检体系,实现智慧化、精准化供热,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0项。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维修班长高迎山,深耕设备维修领域24年,培养技术骨干30多名,主编的《自动化设备维修手册》成为公司设备维修领域的标准化教材。

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西港联合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门机司机魏志浩,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港口高技能人才,被同事们誉为“全能精兵”,他与同事一起攻关纸浆卸船效率提升,首创船机纸浆作业“一钩准”等5项先进操作法,平均作业效率提升30%。

从一线干起,通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最终成长为技术“大拿”,正是这10位青岛大工匠的真实写照,他们以匠心筑梦,挺起了青岛产业发展的脊梁。

03

匠城

青岛是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百年工业文明孕育了深厚的工匠基因。

多年来,为了让工匠精神更好融入并赋能于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等,青岛多领域全面发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尽情施展才华。

在这一过程中,青岛建机制、搭平台、出政策,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让广大产业工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更加高涨,加快推动青岛新时代“工匠之城”建设。

广泛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青岛持续加大对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站的支持力度,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培育全员创新企业、资助职工创新成果转化。

还通过不断完善竞赛体系,拓展竞赛覆盖面,提高全员创新竞赛的参与度,让更多技术能手通过比赛脱颖而出。

此外,为了让每一位工匠人才都能安心立业,青岛还以扎实举措完善待遇保障。

以技能人才的评定为例,青岛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员工评什么等级,企业说了算,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职工原创情景剧《人民工匠许振超》。

目前,全市已备案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达到767家,累计开展技能人才评价15万人次,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2.1万人次。

在第三个青岛工匠日到来之际,“人民工匠”许振超向全市工匠人才送上寄语:

“今天我们以工匠之名相聚,那么更要以工匠之志前行,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责任编辑:王臻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