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汇泉湾畔,人潮与海浪共舞。不时有游客惊喜地发现随波逐流的水母身影,发出阵阵惊叹。就在几步之遥的青岛水族馆梦幻水母宫内,20余种水母在精心营造的“海底星空”中优雅绽放,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海洋芭蕾。这些半透明的精灵用它们独特的韵律舞动,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观赏。近日,记者来到青岛水族馆梦幻水母宫,跟随“95后”工程师崔梦露,探访水母繁育与饲养背后的故事,了解这份“充满治愈力”的工作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挑战与乐趣。
人物名片
崔梦露
年龄:30岁
身份:青岛水族馆工程师
“看到水母吃饱后活力满满的样子,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充满治愈力的工作
在众多水母种类中,崔梦露最喜欢的是马来沙水母,又称天草水母,“它们的触手特别修长,像飘舞的丝带,喂食时口腕上会沾满丰年虫,在镜头下特别好看。”她经常用手机给它们拍照,记录不同状态下的美丽瞬间。“每天与这些神奇的海洋生物相处,心情特别愉悦,真的有种被治愈的感觉。”谈到工作时,崔梦露眼中闪烁着光芒。“水母在大家眼中一直是美丽又危险的生物,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大家会远离,因为它会蜇伤人。但与此同时,水母也是绝佳的海洋科普素材。”在她看来,水母独特的外形和运动方式具有天然吸引力,特别能激发青少年探索海洋的兴趣,团队成员也会根据工作内容制作科普课件去中小学开展一些科普讲座,广受同学们好评。
照料所有水母的“种子”
“哇,太美了!”“快看这个,像不像在跳舞?”妈妈,我想和它拍照!”……梦幻水母宫内,此起彼伏的赞叹声几乎成了不变的背景音。在幽蓝的光影中,大大小小的展示缸里,形态各异的水母正随着水流翩翩起舞。有的像撑开的小伞,有的拖着长长的“丝带”,还有的如同闪烁的星辰,在水光中交织成一场流动的梦境。然而,绝大多数游客并不知道,这些舞动的瑰丽生命,它们的“摇篮”就在几步之遥的幕后——水母保种实验室。在那里,“95后”硕士崔梦露正悉心照料着水螅体,也就是水母的“种子”,守护着这份绚烂的源头。
青岛水族馆始建于1932年5月,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水族馆,被蔡元培先生誉为“吾国第一”。作为中国现代水族馆和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摇篮,这里的水母繁育展示工作已有近20年历史。“通过水母采集、引进、繁育等方式,我们的水母保种室从最初只能保存5种水母,发展到如今可以保存30余种,日常对外展示20余种。”崔梦露自豪地介绍,“无论是展示品种还是保种品类,我们在国内水族馆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水中灵动的水母。
2021年,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的崔梦露来到青岛水族馆水族事业部工作。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成长,如今她最引以为豪的是:“现在水母宫日常展出的所有水母,都是由我和另一位同事负责‘输送’,所有水母的‘种子’都在我这里照料。”
“认识海洋从这里开始”这句镌刻在青岛水族馆墙上的宣传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座有着90余年历史的海洋科普殿堂的使命。站在梦幻水母宫二楼的阳台,波光粼粼的汇泉湾尽收眼底。有趣的是,海湾的一侧是崔梦露的母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另一侧是她倾注心血的“水母诞生地”。这条从科研实验到繁育饲养的旅程,浓缩着她守护蔚蓝、传播“蓝色启迪”的初心。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海面,她与水母小精灵打交道的一天,就在这个连接着海洋科研与生命保育的独特坐标上开始了。
让水母长得“更强壮”
“很多人不知道,水母和其他常见海洋生物有很大不同。”崔梦露耐心地解释,“它们属于刺胞动物门,有着独特的世代交替繁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她详细介绍了水母的生命周期:成熟水母有的会将精卵排入海水中受精,有的则是精子游入雌体体内受精。受精卵发育成水螅体后,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碟状体,这些碟状体最终成长为我们在水族馆看到的水母。
目前,崔梦露主要负责水螅体保种实验室的工作,这里是所有展出水母的“源头工厂”。“在实验室中,我们保存的水螅体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分裂出碟状体,进而发育成水母。”她说,“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很明确:如何获取水螅体,以及如何人工控制水螅体的分裂。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充满挑战。”由于水母研究资料稀少,相关研究者也不多,团队很多时候需要从零开始摸索。“我们会仔细研读国内外有限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践不断尝试。”崔梦露介绍,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有时候还需要一点运气。需要不断重复实验、观察记录、控制变量,调整饲养条件,才能让这些“小种子”长得更好。
“一对一”两小时精细投喂
每天早晨8时30分,崔梦露都会出现在实验室。她的第一项工作是与同事们一起巡视各自的责任区。“经过一个晚上,要仔细观察‘小家伙们’有没有什么变化,健康状况如何,同时还要检查水电等维生系统是否正常运转。”她表示。紧接着是清洗维生系统,特别是那些饲养着上百只成年水母的大缸,清洁工作堪称“大工程”。上午9时,负责配置饵料的同事会准备好“早餐”。“不同种类的水母需要不同的‘食谱’,我的工作就是确保它们都能吃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崔梦露说。
游客观赏水母。
水母最常见的饲料是新鲜孵化的丰年虫,但投喂方式却因种类而异。比如常见的海蜇,工作人员会投喂丰年虫幼体;而那些具有细长触手的水母,则需要“一对一”服务——用长吸管将特制营养饵料直接送到每只水母口边。
“刚出生的小水母几乎完全透明,体型极小。”崔梦露描述道,“把它们放在烧杯里时,肉眼几乎看不见,必须在强光下仔细寻找才能定位。”为了保证每只水母都能吃到食物,饲养员需要全神贯注,有时喂完上百只水母需要整整两个小时。“虽然耗时,但看到它们吃饱后活力满满的样子,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她笑着说。
水母的健康状况需要饲养员时刻关注。游动速度变慢、触手打结、伞盖后翻或贴壁等现象,都是需要立即处理的信号。与其他动物相比,水母患病的情况较少,但饲养过程中最怕遇到突发状况。“突然断电或水温失控是最危险的。”崔梦露表示,断电可能导致水母被吸入水泵,水温异常则可能造成群体死亡。她举例说:“在自然环境中,大多数水母都是当年生当年死,因为它们对水温、饵料等条件要求苛刻。但在水族馆里,我们通过创造稳定环境,让它们四季都能健康生活。现在馆内展示的褐黄金黄水母已经在这里生活了7年,状态依然很好。”不过,意外总是难以完全避免。崔梦露表示:“有一次水母宫突发断电,几十个缸体的制冷和水循环系统同时停摆,当时大家都紧张极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处置养殖系统,补水抢救,尽全力把损失降到最低。”(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健)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