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前列腺癌的治愈率?专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前列腺癌管理需早筛普及、治疗规范化与患者教育三位一体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和死亡率第五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居民人均寿命延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态势。2025725日,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青大附院泌尿外科病区主任杨学成教授,全面解读前列腺癌的疾病趋势、诊疗路径及防治要点。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前列腺癌年新发病例约13.4万例,死亡病例超过4.75万例,在男性癌谱中分别位居第六与第七。其中60岁以上人群为高发群体,80岁以上男性的病理检出率甚至超过50%。

杨学成趣味介绍了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第一,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的AR通路,这是最重要的通路。“吴阶平院士对中国最后的一批太监,共34人做了随访,发现没有一个人前列腺癌。因为他们睾丸被切除了,没有雄激素了。雄激素不能和受体结合,就不会去激活一些基因。” 第二,炎症与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在前列腺癌当中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长期的氧化应激会破坏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诱发癌细胞的癌变。第三,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比如久坐、长期憋尿等。

杨学成教授指出,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许多患者确诊时已伴有远处转移,尤其是骨转移,因此定期筛查至关重要。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PSA检测,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45岁开始,结合多参数磁共振(mpMRI)可进一步提升早诊率。

近年来,第二代AR抑制剂逐渐成为mHSPC阶段的重要治疗选项。这类药物靶向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亲和力更高,能够更有效阻断肿瘤的生长信号,并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延长总生存期的显著优势。数据显示,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后,中位总生存期(mOS)可突破8年,疾病进展风险下降超过60%。同时,其不良反应相对温和,治疗持续率较高,为长期用药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患者选择和用药实践中,需结合病情特征和个体耐受性,制定更科学、个性化的治疗路径。

杨学成指出,尽管治疗手段持续进步,但真正提升生存质量还需依赖早筛普及、治疗规范化与患者教育三位一体。他呼吁,社会各界应共同推动高危人群筛查体系建设,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即获得干预机会。(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责任编辑:魏笑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