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洗手几十次,“爱干净”的孩子可能是病了!一起关注儿童青少年强迫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9日讯 有些孩子控制不住地洗手、擦桌子,甚至每天要洗几十次;有些孩子控制不住地想一些色情画面或暴力意向;有些孩子不受控制地拔掉自己的头发或眉毛;有些孩子总是控制不住地捡垃圾,还偷偷带回家藏起来;有些孩子控制不住地啃指甲、咬舌、抠伤口,这些行为,可能是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抽动障碍或相关冲动控制障碍的表现,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的焦虑、神经发育特质或脑功能异常。

近日,在2025年强迫症高峰论坛上,强迫症神经调控协作组(ONC)举行了以“如何做好强迫症全病程管理”为主题的工作经验交流会。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强迫症专病门诊专家获聘为强迫症神经调控协作组委员。这标志着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强迫症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强迫症领域的诊疗与科研工作获得了国家级平台的高度认可。

强迫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精神障碍,其终身患病率约为1%到3%,在国内终身患病率约为2.4%。患者普遍存在就诊延迟、服药依从性差、治愈率低、致残率高等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强迫症并非“成年人的专属”,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同样常见,起病年龄多集中在9到12岁,常被误认为“固执”、“敏感”或“爱干净”,从而被家长或教师忽视,延误治疗。

专家将常见的异常行为总结为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清洁)、强迫思维(控制不住地想画面或意向)、撕皮行为(反复撕扯皮肤)、拔毛行为(反复拔头发、眉毛)、囤积行为(捡垃圾、堆积物品)、啃甲行为(啃咬手指甲)、抠结痂行为(反复抠破皮肤)、咬舌行为(反复咬舌导致溃疡)、口腔黏膜破坏行为(用牙齿蹭口腔内壁)等。这些行为并不是“孩子不乖”,而是大脑与神经系统出现了功能性调节问题,需要科学干预和多学科诊治。

结合儿童心理发育特点,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制定出一套标准化、多学科协作的干预路径,主要包括儿童强迫症标准化评估系统(如CY-BOCS)、个体化认知行为治疗(CBT)、经颅磁刺激(rTMS)+心理干预联合治疗、家长心理支持与行为干预教育,以及精准分级、持续追踪、系统管理机制等。目前,儿童强迫症门诊量持续增长,已累计为数千名儿童青少年患者提供系统干预,取得良好疗效与社会反馈。为更好满足强迫症患者日益增长的治疗需求,该院设立强迫症专病门诊,由心境障碍科牵头,联合儿少精神科、焦虑抑郁科等科室,组建专业化、多元化诊疗团队,为儿童青少年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精准诊疗服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吕靖雯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