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球科技圈都在关注着在上海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
来自本次大会上的数据显示,中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在全球已发布的3755个大模型中数量位居首位。
走进位于上海世博展览馆的WAIC 2025展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前所未有的科技热浪——
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汇聚超800家企业,集中呈现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下历届之最。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
展陈数字的刷新,是中国AI产业全面加速崛起的见证。
目不暇接的科技新品和应用场景都在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中国产业力量的努力下,AI不只是极速迭代的技术,而将成为产业和生活的未来范式。
本次大会上,同样不乏青岛企业的身影,海尔、青岛港、极视角的名字,出现在了不同的展区,带来了各自的产品。
主动拥抱AI浪潮的青岛,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把人工智能作为两个先导产业之一优先发展,多赛道齐头并进,布局探索城市产业发展新路径。
01
加速奔跑的中国AI
今年以来,中国基础大模型迭代的提速有目共睹,新的技术路线蓄势待发,新的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中国AI产业正在展现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来自WAIC 2025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球AI企业35042家,中国5170家,全球占比约15%。
其中,中国AI上市企业超过300家。中国AI独角兽71家,全球占比约26%,分布排名前五的产业领域包括大模型、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商业智能应用、智算芯片。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成为全球AI产业的“重地”。
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比数字更直观的冲击力,来自现场的沉浸式体验。
在展馆中央大厅,由上海石库门红砖里弄围合而成的“WAIC里·技能大舞台”,一直处于限流体验的状态。

“WAIC里·技能大舞台”
人们排队走进这个未来感十足的里弄,看机器人在各家店铺、各个岗位花样“整活”,预演了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AI深入“360行”的未来图景:
在智慧小卖部,银河通用销售机器人等可以准确根据顾客订单拿取货架上的商品;
在威客小吃街,擎朗智能可以打爆米花、打饮料,复旦抓豆腐机器人能让嫩豆腐保持完整,云百生机器人可以剥鹌鹑蛋;
在智慧修理铺,新松修理机器人“叮当”挥动着小锤……
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通过共享先进的VLA多模态具身智能模型,实现高效、精准的作业。
在邻里文艺站才艺表演区,智元远征系列机器人听得懂人话,敲得响乐鼓,舞得了彩绸。在这背后,是“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的创新设计思路,走出了一条既要低成本、又要高智能的“中国AI路径”。
在智造车间区域,大模型技术已全面进入机器人的“大脑”(决策)和“小脑”(控制),基于600万真机数据和VLA预训练形成的2.8B操作大模型,青龙机器人可以顺利完成自动化物料分拣工序。
在整个场馆内,有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不仅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也让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对AI走向现实有了更生动的实感——未来,AI可以像水和电一样服务每一个场景。
02
AI正走进现实
身处这个创新浓度极高的WAIC 2025,一个直观感受就是, AI正在从产业和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用更确定的科技表达,破解实际难题。一些行业趋势已经形成,并迅速取得共识。
在大模型领域,纯语言模型的能力被认为已经摸到了天花板,多模态融合可能是最终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大模型的竞争正从“百模大战”演变为“垂模大战”,越来越多的垂类大模型正通过场景共创与数据耦合,重塑产业效率曲线与创新范式。
在这场“垂模大战”中,并不缺少青岛的企业。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垂域大模型天智,卡奥斯发布石油化工千亿级大模型卡奥斯天智·石油化工大模型,以及行业首个源自可持续灯塔工厂实践的千亿参数能碳大模型——卡奥斯天智·能碳大模型。

卡奥斯发布多个行业“首个”垂直大模型。
前者覆盖“油气煤化电”全产业,拉通“采供-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全生产链条,为石化行业提供更普惠的数字化路径;后者打造“能源小智”智能体实现自然语言交互,助力企业能源管理模式升级。
作为AI+交通领域的标杆案例,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港口全要素智能调度系统,同样应用了长思维链、智能体技术。
针对港口作业要素多、专家经验难沉淀等难题,打造以深思考、强逻辑、自学习为特征的码头智能体,研发港口全要素智能调度系统,形成行业共性能力,带领全球港口从单点智能向全域智慧转变。

山东港口青岛港入选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成果展。
在大模型不断升级的基础上,智能体时代正加速到来。
同样是青岛企业的极视角,在大会上带来了“极智”智能体应用开发平台,让应用端无需深厚AI背景,即可快速构建、部署和管理具备真正推理力、知识融合力与业务执行力的智能体应用。
另一个最能“看”得见的趋势,就是实体的智能机器人已成“顶流”。
和真人进行拳王争霸的宇树机器人,一伸手就把可乐递过来的智元机器人,带着康复训练师“实习证件”的傅利叶机器人……

宇树机器人和观众进行互动。
这其中也少不了有着丰厚产业积淀的青岛企业——当脏衣篮中出现衣物时,能快速感应的海尔洗护机器人,可以流畅地将衣物从脏衣篮中取出并放入洗衣机。这款机器人搭载了“穹彻智能”研发的“大小脑算法模型”,能精准识别物品并归置。
中远海运(青岛)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洗舱机器人洗舱精灵,是一款针对散货船舱设计的智能清洁专家,通过“小模型”“大模型”云端协同,持续优化清洗策略,让设备性能随应用场景不断升级,适应更多复杂工况。
03
在AI走向落地的关键时刻,发挥自有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布局新赛道,是青岛面对AI时代命题的“解题思路”。
WAIC 2025所带来的行业趋势,也印证了青岛解题思路的正确性。
回溯青岛AI产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青岛的AI创新一直都是从深耕产业中萌生来。在青岛规模最大的产业领域——家电行业,本土的领军企业推动行业把家电升级为智能家电、拓展为智慧家庭。
2019年,青岛紧随上海之后获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智能家电、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承担AI落地应用先行先试的使命。
垂直领域创新应用的独特优势,不仅为青岛吸引了创新奇智、极视角、乐聚机器人、算能等AI独角兽和创新企业加速集聚,推动青岛产业规模壮大至超过700亿元。
在AI 加速落地的全新产业时期,大模型助力AI理解世界,具身智能则让AI得以迈入物理世界。把握这一产业趋向,青岛延续已有基础和产业发展路径,锁定海洋大模型、垂直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加力布局。
今年3月,青岛印发行动方案,构建“1+8+N”大模型发展体系,打造“1”个“瀚海星云”科学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在智能制造、智慧海洋、智能家居、港口物流、城市轨交、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塑强8个优势领域垂直大模型;建设N个特定场景大模型,在关键垂直领域实现深度应用。

“瀚海星云”大模型发布。
目前,围绕海洋场景优势,青岛正在应用、优化和研发的海洋大模型达30个。创新奇智、海尔、卡奥斯、自然语义等大模型产品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已经从技术底座、核心零部件、整机进行全面布局的青岛,持续升级产业战略。
今年5月,青岛召开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发布了50余个超级场景,涵盖养老服务、智慧家庭、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城轨、港口智能巡检等众多领域,同时积极布局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成立规模达100亿元的产业基金,加速产业应用落地。
AI的浪潮中,如何打破物理世界和赛博世界之间的鸿沟,随着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突破,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更多更明确的“青岛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