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后,助烈士“回家”!青岛首次应用DNA技术确认无名烈士身份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近日,青岛市首次通过DNA技术检测比对,确认莱西市南墅镇无名烈士合葬墓中一位烈士的身份,为威海籍烈士姜学南成功寻亲,实现了青岛“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专项行动的重大突破。

位于莱西市南墅镇上店村北的无名烈士墓。

在莱西市南墅镇上店村北的卧龙岗,一座无名烈士合葬墓静立山麓。1947年,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某排30余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西移,在第二顶子山阻击敌军时全部牺牲。2006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当地村民将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并立碑铭刻下这段历史,但烈士们的身份始终成谜。

今年,青岛市启动零散烈士墓迁葬行动,莱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排查到这座无名烈士合葬墓。得知消息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刚立即指示:“拼尽全力为英雄找到回家的路!”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青岛市公安局、莱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成20人的寻亲团队,前往现场开墓采集烈士DNA。

市公安局技术人员进行DNA检测。市公安局供图

由于烈士遗骨历经多年土壤的侵蚀与氧化,DNA取样困难重重。为此,青岛市公安局刑侦支队DNA实验室设计了多套方案,经过审慎测试、实验,才对样本进行检验操作,获得分型后又经分析研判并利用相关技术,最终从4号样本获得有效数据,比对指向威海荣成市后垛山村的一位姜姓烈士。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据此查证《山东省烈士英名录(1981年版)》,初步锁定姜学南烈士的信息。

7月2日,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海林带队赴荣成后垛山村核查,一面向村中老人求证,一面根据公安户籍信息以及村中记载资料进行对比。后垛山村党支部书记周明法出示《后垛山村家谱》,记载显示姜学南烈士在家中排行老二,无子嗣。烈士侄子姜德华、姜伸义及侄女姜秀芝含泪回忆,姜学南18岁当兵离开家乡后便杳无音信,奶奶临终前对他念念不忘。当时,姜家三兄弟都参了军,唯姜学南牺牲异乡。待烈士亲属心情逐渐平复,寻亲团队采集亲属DNA样本返青复检。

寻亲团队与姜学南烈士亲属(右一到右三)见面。

7月7日,经检测确认,姜学南烈士亲属的DNA与烈士样本高度吻合。姜学南烈士的亲属闻讯哽咽道:“奶奶和父亲没等到这天,感谢你们了却全家人几十年来的心愿!”至此,姜学南成为青岛市第227位成功寻亲的烈士,也是首例通过DNA技术确认的无名英烈。下一步,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计划为姜学南烈士迁葬,并听取其亲属在烈士祭扫、为烈士画像等方面的意愿,全力做好姜学南烈士事迹收集和档案整理工作,让无名者终获姓名,让忠骨终得归根。(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姜丹宁)

为烈士寻亲专线电话

青岛市烈士寻亲专线电话:83862100

市南区:88729472

市北区:85801334

李沧区:87656105

崂山区:88703840

西海岸新区:85167969

城阳区:67735190

即墨区:88522391

胶州市:87213585

平度市:58580617

莱西市:58658378、88411617

/ 讲述 /

守墓人:数十年坚守传承红色精神

莱西市南墅镇上店村的无名烈士墓守墓人姜先生是一位退伍老兵。儿时的他从长辈的口中得知,在这二顶子山上,有着30多名烈士的英魂和一段永不磨灭的英雄事迹。每每想起,仿佛置身于那段艰苦但依然闪着红色希望的历史当中。

“1947年秋胶东保卫战打响,因战略需要,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当时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某部一个排的30多名战士,奉命在此掩护大部队西移。他们坚守阵地四五个小时,把敌人牵制在第二顶子山上,30多人战至最后一刻,全部英勇牺牲。多日之后,地下党组织悄悄地安排一些村民草草地将烈士的遗体掩埋在战壕里,并堆起了12座坟头,做好了标记,以便后人查找。”姜先生说,当年附近大落村的村民吕本伟目睹了战斗全过程,亲眼看到了战士们的英勇壮举。1949年后,他把这30多名英烈的事迹一遍遍地讲给身边的人听,村民们代代相传,使这场战斗故事流传至今。

2006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吕本伟组织了四五名乡亲,将这些烈士的遗骨从沙石地里一块一块地筛出来,一根小手指骨也没有落下。乡亲们把遗骨用两个大包袱包好,扛到了一个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小山坡上,为他们修建了一座无名烈士墓,并给这座无名的小山头起名“卧龙岗”,期盼有一天,这些英烈能够荣归故里。

得知姜学南烈士即将叶落归根,姜先生激动得双眼湿润:“守护他们是我们的责任,找到家人是烈士的心愿,是烈士亲属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更是我们的责任!”姜先生几十年默默守护,坚守的是自己多年的夙愿,是一名退伍军人的崇高信仰,传承的是砥砺前行的红色精神。几十年来,他将守护烈士墓当成一生的使命和信念,带领一家老小和村民,风雨无阻,代代相传,谱写了一曲“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生动赞歌。

/ 延伸 /

青岛市:践行“告慰英烈”永恒使命

无名者终获姓名,忠骨终得归根,这是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亦是对英灵最崇高的告慰。作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典范与尊崇英烈的精神高地,青岛始终以赓续红色血脉为己任,构筑起永不褪色的信仰丰碑。

“下一步,我们计划为烈士遗骸进行迁移安葬,并征求亲属关于烈士祭扫、烈士画像等意愿,全力做好姜学南烈士事迹收集和档案整理工作。”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程海林介绍,青岛市自2021年9月17日开始启动“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专项行动,和青岛早报联合发起成立“绘忆英烈”公益团队,14家单位建立烈士寻亲联动合作机制,成立烈士寻亲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和志愿者两支寻亲队伍。通过多部门联动、多领域互动、多元化推动,绘制英烈画像,讲述英烈事迹,传承红色文化,让英烈精神成为时代印记,让“跨时代接力,助英雄归乡”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目前已为227位烈士找到亲属或安葬地,为113名英烈画像。

近年来,胶州市烈士陵园新晋国家级纪念设施的殊荣,为青岛的红色地图再添坐标;800余处烈士纪念设施,构成了青岛的精神脊梁;500余万人自发参与“清明祭英烈”“红色九月”等活动,“菜单化”红色教育课程走进人们的生活,将沉睡的历史档案转化为鲜活的精神养分……未来,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仍将践行“告慰英烈”的永恒使命,引领更多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擎起先烈的精神火炬,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行。

创新寻亲模式 为烈士“找回名字”

海风依旧,涛声如诉,无名烈士的安眠之地在葱翠山麓间静守了几十载光阴。烽火岁月里,他们为家国新生、信念燎原献出生命,将鲜血洒在异乡土地,姓名隐于历史尘烟。时光之潮不断冲刷,未曾带走的是那无名墓碑下深藏的壮烈往事与未了牵挂。在岁月沉寂的深处,青岛从未停止为长眠的英灵寻找归家之路的脚步。近日,青岛首次通过采取DNA技术检测比对,为威海籍烈士姜学南成功寻亲,让无名烈士终得归乡,让英烈之魂得以告慰。

/求索/

30多名英烈长眠青山

在青岛市莱西市南墅镇上店村北的一个小山坡上,一座无名烈士墓静静矗立着,长年守望着不远处的村落。原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某部1947年在胶东保卫战中牺牲的30多名英烈长眠于此,此次确认身份、成功寻亲的姜学南烈士也在其中。

墓前耸立着一座大理石碑,写着“革命烈士之墓”6个大字。碑文写道:1947年8月13日(农历)我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某部一个排三十余人,奉命掩护大部队西移,在上店村村北第二顶子山上阻击敌人追击,战斗极为惨烈,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特将英雄们的遗骨重新安葬并立碑以记之!

在风霜侵袭之下,石碑上笔锋苍劲的文字虽已褪色斑驳,但后人从未有一刻忘记那穿越硝烟的深沉呼唤,期望为漂泊的英魂点亮引路明灯。

“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和省退役军人事务厅2025年工作部署,2025年青岛市启动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专项行动,我们在莱西市南墅镇排查出一座烈士合葬墓,计划将烈士遗骨迁入莱西烈士陵园。”莱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服务科科长王泽年回忆道。

了解到无名烈士墓的情况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刚立即发出指示:“拼尽全力、齐心协力,为烈士确认身份,为英雄找到回家的路!”为此,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邀请青岛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提供DNA采集鉴定和法医等专业技术力量支持,开展烈士遗骨整理、鉴定比对等工作。青岛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全力配合,技术处DNA实验室派出安茂蕾、解坤两名技术人员全程参与。

4月14日,由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青岛市公安局、莱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组建的近20人的“寻亲团队”来到无名烈士墓,只见墓前堆满了村民自发献上的花束。微风拂过墓旁青松,发出“沙沙”轻响,仿佛诉说着烈士对故土的思念。人们静默不语,轮流上前鞠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当无名烈士墓被打开,英烈遗骨重新沐浴在阳光之下,所有人都不禁红了眼眶——有的遗骨上还留有血色,有的遗骨上子弹、刺刀留下的孔洞和刀痕清晰可见,烈士们生前最后一战、浴血厮杀的场景如在眼前。

由于烈士们牺牲时仍处于战争中,遗体只得就地掩埋。青岛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人员坦言,样本数量大、检验难度大、历史和环境变迁带来巨大影响等因素,令DNA检验工作困难重重,“遗骸遭土壤侵蚀、空气氧化降解严重,再加上所有遗骸均已破损,几乎无法实现完整骨架的拼凑,还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为此刑侦支队DNA实验室设计了多个方案,经过审慎测试、实验后,才对样本进行真正的检验操作,获得分型后又经分析研判并利用相关技术,才能确定烈士身份。”

经过检测,4号样本的DNA检测结果指向威海市荣成市城西街道后垛山村的一位姜姓烈士。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迅速展开追踪调查,终于在《山东省烈士英名录(1981年版)》中初步查询到,姜学南烈士的信息和样本相对吻合。信息显示,姜学南烈士于1926年出生,籍贯为山东省荣成县荫子公社后垛山大队,1944年参加革命,加入胶东军区警备三旅八团,后失踪,于1956年追认烈士。

/奔赴/

架起烈士“回家”的桥梁

匹配到第一例烈士身份的消息令所有人振奋不已,“太好了!只要有一丝线索,咱们就‘抽丝剥茧’坚持追查下去,尽我们所能给烈士一个交代。”怀着这样的信念,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乘胜追击,将掌握的详细情况致函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请求协助摸排姜学南烈士的相关情况。

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当地调查后,迅速作出了答复:基本信息皆吻合,姜学南烈士如今尚有两个侄子(姜德华、姜伸义)、一个侄女(姜秀芝)在世。

“为烈士寻亲,丝毫差错出不得,每一处细节咱们都要严格确认、反复推敲。”为了实打实地了解姜学南烈士的生平与家庭情况,7月2日,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海林带队,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莱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奔赴威海市荣成市,替英雄踏上“未竟的归路”,在两地之间架起一座烈士“回家”的桥梁。

7月2日清晨6时许,青岛早报记者随行前往威海市荣成市后垛山村。一路上,寻亲团队反复研读此前收集掌握的资料,讨论着现场需要确认的各种细节,车内气氛既热烈又透着几分紧张不安。大家既盼又怕,盼的是这趟荣成之行能够有个好结果,怕的是详细信息、亲属DNA比对的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让英灵的遗愿落空。

255公里、3个多小时的车程……载着重重心事与期许,当天上午临近10时,寻亲团队的车拐上一条乡间小路,不多时,“后垛山村”的村碑映入眼帘,远远地能看到村委院子外当地工作人员和村民已在等候着。原来,听说有牺牲在外的村里烈士的线索,大家都很激动,自发来到村委迎接远道而来的青岛寻亲团队。

“欢迎你们来荣成,村委已经协助我们联系了烈士的亲属过来,还有村里可能知道这件事的老人,咱们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尽管提出来……”荣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热情地请一行人落座。

后垛山村党支部书记周明法拿出一本《后垛山村家谱》,摊在桌上翻开,向众人展示记有姜学南烈士的一页。只见家谱图例上,姜学南一代共有兄弟三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哥姜学忠膝下有两儿一女,而姜学南的血脉却从此“断绝”,他的名字孤零零地被印在纸上,其下是一片空白。家谱中对他的生平记述仅有出生年月、参军年份,却没有确切的牺牲地点和时间。白纸黑字在此时此刻显得格外刺眼,令人心头一片凛然。

“我们最近挨家挨户走访了村里的百岁老人,现在村里仍然有很多人听说过姜学南烈士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姜家的老0二年轻时候出去打仗牺牲了,再没回来过,扫墓的时候也没有他的墓。”周明法是土生土长的后垛山村人,幼时曾听家中长辈提起姜学南烈士。

听到“姜学南”这一久违的名字,91岁的村民周新维显得有些激动:“我记得他!他去外地当兵了……”

姜学南烈士很早便离开了家乡,如今村中尚在人世的几位高龄老人,在当时仅有八九岁,因此姜学南在家乡留下的记忆不多,不过他参军的事迹流传至今,是全村人的榜样,长辈们总教育小辈要向他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归根/

烈士亲属DNA比对成功

寻亲座谈会上,各方对每处细节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比对。经过向村中老人逐个求证、根据公安户籍信息以及村中记载资料反复对比等环节后,所有人的心中已然有了答案。此时还需要最为关键的一步,那便是与姜学南烈士的亲属见面确认,并且取样进行再一次DNA比对。

虽然事先已经接到了村委的通知,但见到青岛的寻亲团队后,姜学南烈士的侄子姜德华、姜伸义和侄女姜秀芝还是有些难以置信,与大家握手时微微颤抖,热泪盈眶。

“是的,姜学南是我二叔,我只知道他18岁就当兵了,后来有人说他失踪了,有人说他牺牲了,奶奶临走前还一直念叨他。没想到今天,我终于听到了二叔的消息……”姜伸义说着便忍不住哽咽起来,抬手抹着眼泪。

“我们没见过叔叔,他比父亲小两岁,父亲和三叔前些年去世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我父亲今年应该是101岁,二叔应该是99岁。以前爷爷奶奶和父亲时常提起二叔,记挂他的下落,可惜他们没能等到这一天。”姜秀芝回忆起往事,同样难掩悲痛。

原来,姜学南烈士出身于一个“英雄之家”,在父母的支持下,兄弟三人当年全部义无反顾地离家参军,最终“三人征战两人还”。大哥姜学忠曾参加淮海渡江战役,退伍后返乡务农;三弟姜学坤则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也回到了后垛山村。姜学南烈士为国捐躯,牺牲在外,不知是否有人为他收殓遗体,逢年过节是否有人为他祭扫,他的失踪成了一家人70多年来的一段隐痛。

待烈士亲属逐渐平复心情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带领3人进行DNA取样,回到青岛后,交由青岛市公安局再次进行比对匹配,让科技数据给出最终的答案。

在离开前,一行人深深地环顾后垛山村,替姜学南烈士好好看一眼他的故乡。如今的村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田野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一排排平房齐齐整整,村里修了水泥路、通了公交车,人们的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也许,让后人能够过上这样和平、宁静而幸福的生活,便是姜学南烈士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

7月7日,经过紧锣密鼓的DNA比对工作,确认姜德华、姜伸义、姜秀芝的DNA与烈士样本的信息高度吻合。至此,青岛市首例应用DNA技术为烈士寻亲工作取得成功。

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将检测的最终结果告知了姜学南烈士的亲属们。几十年的苦苦等待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回响,姜伸义说:“真的非常感谢你们!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寻找叔叔的线索。没想到在有生之年真的能完成全家人的愿望,叔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为姜学南烈士成功确认身份,代表着青岛市的“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姜学南烈士,也是青岛市为烈士寻亲工作寻亲成功的第227位英烈。通过应用DNA技术为烈士寻亲,让无名英烈无名变有名,让苦苦寻找几十年的烈士亲属得偿夙愿,为青岛乃至全社会营造了崇尚英烈、捍卫英烈、学习英烈、关爱英烈的浓厚氛围。”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杨波说。(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姜丹宁 杨博文)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