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31日讯 大家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困扰?反复胃痛却查不出病因,频繁头痛但止痛药无效,长期失眠后免疫力下降……这些症状背后,可能藏着一种特殊的疾病信号——心身疾病。近日,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为市民揭开这类疾病的神秘面纱。
如果把人体比作智能报警器,心身疾病就像系统误报的警示灯。当长期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无法疏解时,大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向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最终演变成真实的躯体疾病。现代医学证实,超过70%的慢性病都带有心身交互特征。
这类疾病具有三大特点:情绪先导,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早于躯体症状出现;查无实据,常规检查难以发现器质性病变;反复发作,症状常随心理状态波动而起伏。
专家提醒,心身疾病的临床表现就像会“变装”的演员,常伪装成普通疾病,市民要关注身体的“非典型求救”症状:首先是心理警报,表现为“心慌慌”,持续紧张、坐立不安,“快乐缺失”,对事物失去兴趣,莫名想哭,“睡眠危机”,入睡困难或早醒3次/周以上,“记忆断片”,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其次是躯体警报,表现为"游走疼痛",头/颈/背痛位置不固定,"消化罢工",反复腹胀、腹泻或便秘,"心脏过山车",突发心慌、胸闷但心电图正常,"皮肤抗议",不明原因的湿疹、瘙痒或脱发。专家特别提醒,当出现多种以上系统症状(如既有头痛又伴腹泻),且常规治疗无效时,建议及时到心身医学科就诊。
心身疾病不是性格缺陷,更不是意志薄弱,它是现代人共同面临的健康挑战。就像感冒需要治疗一样,当身心发出求救信号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是真正的勇敢。“请记住,你不是在与疾病孤独抗争,心身医学科全体医护将用专业与温暖,陪伴您重拾身心平衡的美好。”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是山东半岛地区唯一一家落户在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的“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采用"药物+心理+生活"的立体治疗方案,心身同治。
医生会短期使用抗焦虑/抑郁等药物如同“心理创可贴”,快速改善睡眠和躯体症状,并采样中西医结合治疗,帮助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专家特别说明,新型药物依赖性低,安全性高,医生会严格把控疗程,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心理治疗是解开情绪死结的关键一环。医生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患者识别“灾难化思维”;采用正念训练:通过呼吸练习、身体扫描找回“当下感”,艺术治疗,用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方式释放压抑情绪。
生活处方是打造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专家建议,市民坚持运动疗法,每天30分钟快走能提升大脑快乐物质分泌,通过饮食调整,增加富含色氨酸(香蕉、坚果)、Omega-3(深海鱼)的食物,做好睡眠管理,建立“睡前90分钟无电子屏”的入眠仪式。
专家特别提醒,市民要走出三大认知误区。首先是“没器质病变不等于装病”,心身疾病躯体症状多由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目前主流检查方法(如CT、彩超等)无法体现异常,但通过特殊功能磁共振检测可发现异常;“吃药并不一定会成瘾”,新型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有效;“看心身科不等于已经罹患精神病”,这和感冒看内科一样正常。(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