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外卖“双标”守护舌尖安全
堂食用鲜肉,外卖用冻肉;堂食用新米,外卖用陈米……近日,部分餐饮商家堂食外卖“双标”现象被媒体曝光,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一边是堂食的现炒现做、真材实料,一边是外卖的预制菜复热、分量缩水、食材降档,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却得到截然不同的体验,无疑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扰乱了餐饮市场的正常秩序。
一家店为何“两面派”?商家表示,他们有“苦衷”。外卖大战中,平台抽成比例较高,各类满减、补贴活动也让商家承担不少成本,为保证利润,部分商家在食材、分量上做文章。如一些商家为参与平台活动,不得不提高外卖价格,或降低餐品品质,陷入“不参加活动没流量,参加了活动难盈利”的困境。但外卖成本高不是降低餐品质量的理由,牺牲餐品质量和商家声誉换取一时利益实非良策。这种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的做法,暴露出的是部分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话说回来,部分商家敢如此操作,一方面是外卖制作过程不透明,即便消费者发现了“双标”的猫腻,但由于餐品在配送后形态和口感本就有所改变,消费者要举证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相关标准规范缺失也导致“双标”行为难界定、难处罚。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相关管理办法中,对于外卖与堂食在食材、分量、价格等方面缺少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在执法时缺乏清晰依据,使得不良商家有空子可钻。
堂食外卖“双标”问题必须破解,商家“注水”的风气也必须遏制。监管部门应强化对外卖全流程的监管,建立从食材采购到配送的追溯机制。餐饮企业需回归商业本质,将诚信作为经营底线,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堂食与外卖同质同价。外卖平台亦应承担责任,完善评价机制,对消费者投诉快速响应,推动商家透明化运营。消费者则需增强维权意识,遇到问题时主动举报,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餐饮市场的生命力,在于“食以安为先,信以诚为本”。堂食与外卖,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该一面光鲜、一面斑驳。只有让外卖与堂食遵循同一套品质标准,外卖行业才能真正回归“便利生活”的初心。食客的眼睛或许会被屏幕蒙蔽,但味蕾对品质的感知不会偏差,市场对公平的追求终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