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在手机下单一份“外卖”,送来的不是热腾腾的饭菜,而是一堂上门体育课。“时间地点你来定,器械计划我来备。”最近,一种名为“体育外卖”的上门培训服务悄然兴起,主要面向青少年及幼儿,提供体适能培训、中考体育提分等辅导。
体育课也能点“外卖”,看着感觉很新鲜。眼下,学生正在放暑假,不少家长担心孩子窝在家里,玩电脑、手机时间过长,损害视力,而自己又要上班,根本顾不上,那怎么办?“体育外卖”是个不错的选择。体育教练上门服务,家长省去了接送孩子的麻烦,也能让孩子多运动一下。而且,同一小区的居民采用“团购”等方式的话,价格也不算太贵,工薪阶层可以负担得起。对这种新的服务方式,很多家长是欢迎的,也愿意“尝鲜”。
“体育外卖”是体育培训的一种变体。随着考试制度变革,一些地方“加码”升学考试中的体育分值。相比于送孩子去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外卖”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较低。而且,不同于统一教学的体育课,上门教练可针对孩子的短板、兴趣等提供专项辅导,效果可能相对较好。从相关新闻中看,有的学生已经在上门教练的指导下,展开立定跳远、跳绳、引体向上等项目的练习,为中考体育提前做准备。
“体育外卖”虽好,但家长也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家长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仍然是必要的。运动应该建立在自愿和快乐的基础上,假如孩子坚决不同意,就必须慎重考虑。在一些家长看来,点“体育外卖”是“为你好”“我花了钱”,但在孩子眼里却可能变成“负担”,乃至“体罚”。孩子好不容易放个暑假,暂时脱离了“题海”,想好好休息一下,家长却不容分说,给安排上一系列体育课,让孩子陷身“体海”。一旦运动变成了刚性KPI,就很容易引发反感和焦虑。
“体育外卖”不能脱离监管的目光。目前,“体育外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未成年人,有些上课地点还在家中,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调查显示,当前上门教练的资质参差不齐,既有退役运动员、体育院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也有仅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的人员。而且,一些平台对教练背景审查不严,甚至出现无证上岗的现象。假如这些“窟窿”不堵上,“便利性”就可能变成“危险性”。
“体育外卖”出圈,是“上门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服务人员或商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指定地点,这种模式被现代人广泛接受。只要需求存在,今后就会有更多“外卖”形式出现。但一直以来,相关部门的监管以线下为主,对某些线上新业态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手段。更新管理模式,迭代监管手段,迫在眉睫。只有系好了监管的“安全带”,各种“外卖”才能行稳致远,消费者也才能感觉“更香”。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