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今年三次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标准,发放救助资金7亿元!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1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从青岛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以来,青岛健全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努力破解中低收入家庭“住不起、养不起”的难题。出台“1+10”养老政策体系,今年先在城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把养老院搬回家,老人在家就能享受与养老院一样的政策,享受儿女的关爱服务,深受广大中老年人欢迎。市、区(市)两级投入资金1.53亿元,吸引社会投资2.24亿元,建成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8处、新增养老床位19305张,实现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在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成果验收中获评“优秀”等次。

与此同时,继续统一为60周岁(含)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成功举办2020青岛国际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博览会,牵头成立胶东半岛养老服务联盟,成功对接社会化养老项目7个。新建成投入使用养老机构26家、机构新增床位5014张,引进了泰康、融创、九如城等品牌养老机构进入我市养老服务领域,泰康之家•长寿社区项目已开工建设。

青岛的社会救助日益完善,今年先后三次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标准为10万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发放救助资金7亿元、物价联动补贴7393万元。全面建立区(市)民政部门委托镇(街)开展小额临时救助审批制度,临时救助年累计额度提高到3万元,临时救助困难居民7145户、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212.6万元。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审批权委托下放镇(街)改革试点;核对共享数据源拓展到18个部门的38项数据源,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崂山区入选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2个区(市)入选全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3个案例入选省级优秀案例,数量全省最多。

与此同时,兜牢脱贫攻坚底线,每月对比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符合救助条件的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引导社会组织与陇南53个挂牌督战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实施扶贫项目63个,开展消费扶贫2546万元,解决就业471人,资助贫困学生464名。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及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实施脱贫攻坚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项目13个,为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工作服务。

青岛基层治理能级进一步提升。启动新型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举办首届社区供需服务大集,在全市城市社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6个社区工作法获评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出台《青岛市社区工作准入清单(2020年)》,将进入社区事项减少到32项。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签约启动“青岛市社会组织线上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17508家,备案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129家,化解经济合同纠纷、会员矛盾、劳动争议等380余起。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会费1109万元、经营性服务收费223万元。

通过优化再造道路命名审批方式,开展无名路专项整治活动,在网络、媒体等平台开展无名道路线索征集活动,新命名道路283条,集中整治无名道路148条。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全市5个镇撤镇设街道;出台我市首部《城市道路命名规则》,编撰出版《青岛文化地图》。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65人、帮助寻亲16人。

疫情期间,青岛开通心理援助热线39条,为疫情隔离人员及青少年、空巢老人等提供服务5600余人次;配齐137名镇街儿童督导员和6561名村居儿童主任,实现基层儿童工作力量全覆盖,提升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发放基本生活费1145万元;市、区(市)两级投入资金415.63万元,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残障儿童等社工项目。制定《青岛市慈善捐赠指引》《青岛市慈善活动指引》,填补了国内慈善事业发展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的空白;创新“谁捐赠、谁保管”的战时捐赠模式,募集款物数额全省第一,为重点地区及我市疫情防控提供有效助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