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企业家,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服务企业发展,是地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倾听民企心声,提出“四个更大力度”的重要要求,释放出为民企纾困解难的鲜明信号。
政企同心,才能共铸信心。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些困难挑战。越是这个时候,各级党委政府越要直面企业关切,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提振发展信心。
青岛历来重视企业和企业家,千方百计为其成长提供“沃土”。近年来,青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持续推动行政效能提升和营商环境改善,更好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市级惠企政策发布兑现、企业融资服务、企业诉求办理等平台的建设运营,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服务企业永无止境。最近,青岛市领导分别带队赴包联区(市)和功能区调研督导经济运行,深入一线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干部沉下去,服务提上来。各级各部门要树牢“发展靠企业、工作到企业”的意识,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以“政事高效”促进“企事有解”,让广大企业在青岛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要面对面问需于企。对企业需求“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服务有方”。不论是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还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何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期盼什么?关键要定期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状况,了解企业发展的真实需求,特别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困难问题,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继而有针对性地研究“能为企业做什么”。当下,重点要围绕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强化要素支撑保障、抓好政策落地实施等靠前服务,充分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分行业分领域收集企业诉求,做好分析研判,切实把企业诉求清单变成政府服务清单。
要实打实纾困解难。企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就是服务的重点要点。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发展铺路,需要政府部门干在实处、落于细处,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比如,有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相关部门就要加快构建普惠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精准对接资本市场,让企业融资更加精准高效。再如,有的企业订单不足、利润率偏低,相关部门就要深入开展包联指导服务活动,“一企一策”助企稳产增产,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销路找订单。此外,在用工、用地、用能等方面,只要企业有需要,政府部门都应积极主动作为,着力破难点、畅堵点,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当然,服务企业也要“亲不逾矩”。“亲”与“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领导干部同企业家打交道,既要“亲商、富商、安商”,也要“掌握分寸、公私分明”。“亲”则两悦,“清”则相安。各级各部门要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与企业家常态化交流机制,党员干部既要光明正大走进企业,坦荡真诚与企业家做朋友,做好企业的“贴心人”;也要讲规矩、守底线,树牢正确政绩观,防止“亲”而无度、越界搞利益交换。此外,还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为了避嫌而漠视企业利益、无视企业困难,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消极应付,对企业的合理诉求敷衍塞责,让企业家寒心。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从“政企恳谈”到“一线联企”,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越来越多企业家感受到这座城市优化营商环境释放的浓浓暖意。未来,政府部门“以心换心”,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加强“穿透式”服务,企业家扎根青岛,敢闯敢干,以恒心办恒业,必将汇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的美好未来!(观海新闻评论员)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