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校书记校长访谈|陈克正:续写“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新篇章

科技成果转化是贯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纽带,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高校里的科技创新成果只有从象牙塔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才能实现创新价值,助力产业发展。

在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有着“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之称的青岛科技大学,必然是特殊而又耀眼的存在。

这里,不仅培养出了全国橡胶工程领域70%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还以技术赋能的形式支撑了9家上市公司和400余家相关产业链企业,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去年9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在科技成果转化总金额排名中,青岛科技大学高居第23位,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在1亿元及以上科技成果单项合同统计中,青岛科技大学有4项在列,力压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名校,在上榜单位中数量最多。

青岛科技大学的成果转化密码是什么?“青科大模式”升级版体现在何处?“橡胶品格育英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涵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青岛日报记者采访了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 陈克正。韩星 摄

01

破局立新

“世界橡胶看中国,中国橡胶看山东。”在橡胶工业的发展历程中,青岛科技大学是山东省和青岛市橡胶工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身影。

作为全国最早开设橡胶专业的学府,青岛科技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橡胶领域重要的学科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向青岛乃至全国输送优秀人才。

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校门。

与此同时,青岛科技大学还构建了独特的“橡胶生态圈”:四方校区与国家级孵化器——橡胶谷融为一体,教授们的科研成果“步行十分钟”就能进入生产线;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3个国家级孵化器,孕育了一大批初创企业……

这种“把论文写在流水线上”的办学哲学,缩短了源头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似近实远”的距离,形成独树一帜的“化院现象”(青岛科技大学前身为青岛化工学院)。

“学校建校之始,作为化工部直属高校,我们就是为国家的橡胶、化工行业服务,我们与产业的结合非常密切。”在陈克正校长看来,经过75年的探索与实践,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基因已经完美融合到青科大的血液中。

何为“青科大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便鼓励校办企业改制、教师创办学科性公司,点燃了广大师生的创业热情。”

陈克正告诉记者:“在项目收益分配方面,我们坚持九成收益归教授团队,充分彰显了学校对教师创新实践的全方位支持。”

陈克正表示,青岛科技大学这一模式特别好地契合了当时工科高校的发展背景,“鼎盛时期,学校孵化了数百家小微型公司,很多老师带着学生在企业里承担技术攻关项目。”

从那时起,“不找校长找市场”逐渐开始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这种“放水养鱼”的模式,让青岛科技大学打造了“科研—技术—产品—应用—上市公司”的科研生态圈,围绕橡胶产业链源源不断地孕育着科技企业。

得益于“青科大模式”,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24年新增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2024年度到账科研经费超4.29亿元,获评省科学技术奖励11项。

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获奖证书和奖杯。

“进入新时代,传统模式已难以形成集团式作战优势。我们通过深入梳理与总结,提出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级版。”

对此,陈克正总结了“青科大模式”升级版的四个转向:

一是由“兴趣式自发研究”转向“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了“孵化上市”“迭代服务”“科创飞地”“创新创业共同体”“校地融合创新发展”五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二是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向“构建全方位成果转化体系”。学校顶格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18项制度文件,完善了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的管理模式。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

三是由“教师自己谈判对接”转向“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打造了一支近200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引进40余家优质专利代理机构入驻学校,打造一支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人才队伍。

四是由“不找校长找市场”转向“校长带着打市场”。每年定期召集优势学科科研精英,校领导带队深入企业举行成果发布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签订科技攻关合同。

02

赋能产业

技术是一种无形资产。在青岛科技大学,这一无形资产已源源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陈克正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目前,通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上市公司已达到9家,孵化相关产业链企业400余家,创造产值超过1300亿元。

全国橡胶企业中的董事长、总经理、高管中约有70%是青科大毕业生。校友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的企业共37家。

青岛科技大学孵化的9家上市公司。

“目前,青岛科技大学的成果转化主要通过校友企业落地实施。校友既熟知学校的科研优势,又明晰企业自身的技术需求,这种双向认知让校企双方能够实现精准对接,并围绕企业需求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

陈克正以软控、赛轮为例:

软控股份是青科大孵化的首家上市公司,其前身是青科大校办企业,创始人袁仲雪从1988年开始就在校内负责科研项目转化工作。

“软控股份就是由青岛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密炼机上辅机项目孵化而来,可以说,校办企业发展而来的软控就是青科大放大了的不同学科领域的技术应用实验室。”近年来,软控承接着青科大“第一手”的科研成果,成为橡胶机械行业引领者。

轮胎行业的赛轮集团也“诞生”于青岛科技大学。依托学校的专业平台和产业链生态,赛轮成立9年后挂牌上市,是中国首家在A股上市的民营轮胎企业,并于2012年成为国内首家在海外建厂的轮胎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轮胎行业龙头。

国橡中心

在陈克正看来,正是得益于这“源头活水”的滋养和“领头雁”的示范效应,青科大谱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158家橡胶轮胎相关企业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紧密的产业生态,绘就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产业链”的青科大谱系。

当记者问及在青岛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是否可能孕育出下一个“赛轮”和“软控”时,陈克正自信地回答:“值得期待!”

他透露,近期已有2家校友企业传来好消息——斯坦德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入IPO阶段,正冲刺北交所;青岛泰凯英专用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申请获北交所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为今年以来青岛辖区首家过会企业。“未来几年,我们有信心见证更多校企合作企业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

尝到锐意改革甜头的青岛科技大学,如今在创新之路上愈发敢为人先、思想解放。

“我们始终将政策红利释放到最大限度。当前,我们也正在思考如何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通过‘集团式作战’整合分散资源,集中攻克行业重大难题——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的攻坚方向。”陈克正说。

03

铸魂育人

1950年,青岛科技大学的前身——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在全国最早开设了橡胶专业。如今,青岛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橡胶类人才培养规模最大、层次最全的一所高校。

“经过数十年育人实践,我们凝练形成了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为核心内涵的‘橡胶品格’,这是学校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橡胶品格’的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橡胶品格育英才’人才培养模式。”陈克正说。

青岛科技大学校园内的轮胎雕塑。

对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陈克正给出了更为深入的解读——之所以将其称为“橡胶品格”,正是因为它深刻诠释了学校的橡胶特色。正如这24个字所描绘的,橡胶材料兼具低调内敛的特质与坚韧不拔的品性,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

“我们希望从青科大走出的学子,身上都带着鲜明的青科大烙印——正如提到青科大就会联想到橡胶材料一样,我们的学生也要带着这样的‘橡胶品格’:工作中吃苦耐劳、恪尽职守、脚踏实地,以专业所长追求卓越;生活中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却怀揣对美好的向往,以阳光向上的心态直面人生。”陈克正说。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将“橡胶品格”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率先在省属高校中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万华化学集团、赛轮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探索开展“3+1+2+N”本硕贯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共同承担科研项目,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三年来,参与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合作企业已有40余家,培养规模达到270人。设立“玲珑班”“成山班”等“名企班”项目,与知名化工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量身定做”为企业输送近千名优秀毕业生。

其实一直以来,青科大的成果转化模式都会遭到质疑:教师投身创业与成果转化是否会影响人才培养?

陈克正对此的解释是:“事实上,从成果转化到孵化上市公司,这一过程与人才培养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许多教师深入企业担任导师、承接项目时,总会带领学生一同参与,让学生全程接触企业真实的生产工艺流程与技术难题。形成了‘教源于研,而胜于研’的良性循环。待学生毕业时,他们便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从‘学’到‘用’的无缝衔接。”

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

得益于深度校企合作与校友资源,青岛科技大学多年来保持着高位就业率。“不少企业在招聘时对青科大学子与985、211高校学生一视同仁,只因我们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一所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以及大量人才的培养,正是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所大学,因城而盛;一座城市,因大学而兴。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在青岛与青岛科技大学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记者|杨琪琪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