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论文里的前沿技术,如何跨越“死亡之谷”成为经济新增长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青岛有自己的“方法论”。
8月12日下午,市委书记曾赞荣调研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情况。
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从此次调研的行程看,有多个项目已经是曾赞荣第二次进行调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些项目为什么受到市委书记的高度关注?它们又如何能帮助青岛,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01
两次聚焦,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
去年底,曾赞荣就率队视察过被称为光伏“终极者”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这种新型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经过十几年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探索,已经到了产业化前的关键“窗口期”——而青岛率先迈出了关键一步。
依托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集成项目正在打通小试线全流程工艺,实现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性能突破,预计明年就能完成小试线工艺调试与验证。并同步建成千瓦级叠层组件实证平台,开展户外真实场景应用验证。
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钙钛矿电池通用技术开发及试验检测平台项目也已实现稳定运行,具备了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30cm*40cm尺寸)的制备能力。实现了小面积钙钛矿电池器件效率26.5%和50平方厘米组件效率23%,均接近领域头部企业水准。
去年底得到关注的,还有青岛中科源本新能源有限公司。彼时,这家由青岛能源所研究员武建飞领衔创办的企业,已经通过创新突破实现了技术“领跑”,从源头上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力。现在,中科源本新能源在种子轮融资及市关键技术攻关专项支持下,已大步从“实验室”走向“中试线”——
中科源本新能源已完成第一代固态电池样品定型,建成了小规模试验线,实现了20Ah固态电池原型制备。
中科源本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制作中试线基地
近期,该团队还研发出几乎不膨胀的高熵锂合金负极,在实验室阶段实现50C倍率(72秒)快速充放电,攻克了全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世界性难题。
按照企业的规划,中科源本新能源还将于近期推出硫化物全固态动力电池试制产品,尽快攻关量产技术,力争率先国内建成10MWh以上量产线。
从“研发时间表”到“产线施工图”,半年多的时间,这些项目的变化颇具象征意义——在青岛,前沿技术正以超预期速度奔向产业化。
在头部项目和平台带动下,更多钙钛矿项目从图纸落地了现实。
去年底签约的青岛纤久1GW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项目,今年4月已经注册成立青岛纤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预计今年9月就能开工建设,明年年中可实现投产,满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02
系统布局,新兴产业打造爆点
不管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还是硫化物固态电池,其所属的绿色能源产业,是青岛重点突破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此次调研中,除了这两个被多次关注的项目。其他的项目也都“扎根”在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这些集“研”值和“产”值于一身的项目,精准切入新兴产业关键细分赛道,成为青岛产业升级的关键落子。
崔光磊研究团队创立的中科深蓝汇泽(青岛)有限责任公司,同样源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团队已获发明专利66项,连续开发4代不同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体系。
其研发的65Ah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20Wh/kg,支持3C充电、5C持续高倍率全程放电,通过了严苛热蔓延测试。目前,该公司正在建设国内首条1GWh聚合物电解质的固态电池产线。
中科深蓝汇泽高安全高比能固态电池HE227
面向产业下游,这套技术体系与新型工艺在山东、青岛本土的海洋开发、低空经济、电动汽车等领域都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与青岛在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等产业方向的规划高度契合。据悉,到2027年,中科深蓝汇泽将建成0.5GWh聚合物固态锂离子电池青岛生产基地(低空经济电池制造基地)。
在青岛最具特色的海洋经济领域,此次调研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不得不提。
这一研究院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城阳区人民政府共同创立。聚焦海洋生物产业重大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制品、海洋功能食品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一条技术路线激活一条产业链。研究院打造了基于海参、南极磷虾、鱿鱼等深远海生物资源研发的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在海洋食品和大健康领域持续创新、加速转化,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03
打通渠道,成果转化激发新质生产力
如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透过此次调研的项目,我们看到了一项技术从前沿成果突破、中试放大,到落地建设公司的创新链全过程。
这些正是青岛近年来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突破的生动实践。
这其中,有中试环节等创新平台的“乘法效应”——
稳定运行的钙钛矿电池通用技术开放平台,就像一个“超级市场”,利用平台优势汇聚人才和成果,为省内企业、高校院所钙钛矿技术发展提供必要的测试服务,并与相关机构进行工艺联合开发,促进钙钛矿相关技术落地。
也有新型研发机构的“混血基因”——
海洋食品研究院采用“事业单位+公司制”的运营模式,放大新型研发机构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让科研人员也是市场人员。在这种“旋转门”机制下,研究院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10余家,仅去年,研究院就带动产业集群销售超1.5亿元。
还有“有组织科研”模式的成功范例——
中科深蓝汇泽、中科源本新能源都是在这种范式下成立而来的。通过“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的模式创新,让科研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华丽变身,让科研人员、企业、资本等各方紧密相连,从而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变量。这些前沿项目彰显着青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决心,也描绘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未来。
记者|耿婷婷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